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的第7个年头。随着“地铁+城际”里程继续刷新,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在不断加速。
近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广东蓝皮书:广东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25)》(下称“蓝皮书”)称,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可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区域联动不断增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初具规模。
蓝皮书显示,2019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1151公里;截至2023年底,大湾区铁路里程达2700公里,较2019年增长28.6%。至2024年底,大湾区运营和在建的轨道交通里程有望超过5400公里。大湾区领先世界的轨道交通网络效能进一步提升,交通大动脉更加流畅。
“大湾区交通动脉、骨架基本建立之后,就进入关键节点、重要枢纽疏通升级的阶段,深中通道、南中高速、黄茅海跨海通道完成了大湾区关键连接,珠西珠东之间交通格局实现巨大改进。”蓝皮书称。
与此同时,2024年5月,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投入运营,与已运营的莞惠、佛肇城际铁路相连,实现“四线”贯通。这条全长258公里、被称为“湾区1号线”的大号地铁线路,横跨大湾区内地5座城市(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最高时速达200公里。
实现“四线贯通”不到一年的“湾区1号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春运成绩单:四线共发送旅客超274万人次,在广东省自主运营的城际线路中旅客发送量占比超85%。2024年,贯通后的四条城际铁路共发送旅客达1818.7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量较未贯通前的佛肇、莞惠城际增长209.7%。
2024年大湾区经济总量保持较为强劲增长,达14.67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增长4.48%。蓝皮书称,珠三角9市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助力大湾区整体经济创新发展。截至2024年9月底,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6万家,均居全国首位,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的数量占比约95%。
关于大湾区发展的挑战,蓝皮书分析称,大湾区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仅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城市发展差距较大,珠三角9市之间差距也较为显著。珠三角东西两岸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岸城市香港、深圳、东莞、惠州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整个湾区的56%,西岸城市澳门、珠海、中山、江门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整个湾区的11%。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广深联动和引领能力不足,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合作仍需深化。“因此,如何促进区域内各城市的均衡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蓝皮书预计,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在要素流动等领域形成一批典型案例,为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借鉴欧盟建设共同市场的经验,大湾区将加快消除制度性行政性壁垒,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以构建‘1小时生活圈’为目标,加强与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市的交通联系,推动制度规则的‘软衔接’,出台更多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工作生活的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蓝皮书称。
图文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为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