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美国就抱着霸权主义尽情施展“双标”行为,被全世界人民看在眼里,在特朗普上台后,更是把这种双标精神“发扬光大”。
眼看全球能源转型迫在眉睫,地球处理污染的能力已经超出负荷,但特朗普为了能让美国“再次伟大”,竟扬言将派一名否认气候变化的官员参加英国能源峰会,以此来达到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目的。
这样损人利己的行为,让各国都为之气愤,中国眼看能源峰会将成为美国的“一言堂”,直接以“日程冲突”为由放弃了参会,毕竟怎么辩论在美国面前,都是白费口舌,俄罗斯也表示不参加这场会议。
但也有很多人猜测,这是中国摆明了给美国“甩脸色”,俄罗斯是因为没有被邀请,但中国很可能是看到美国在,所以才选择不去。
要知道中国在能源会议上有很大的发言权,我国为何这样做呢?真的只是因为对美国“有意见”么?
- 观察者网2025.04.17《英媒称中国将缺席英国能源峰会,“美国想夹带私货”》
峰会背后的战略博弈
英国牵头举办“能源峰会”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各国讨论气候转型和能源安全,但在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却成了各国暗中较劲的舞台。
美国故意派了个否认气候变化的人来,摆明了要跟大家对着干,大家都能看出美国想借此机会,在国际能源领域争取更多利益。
作为国际能源署的重要支持者,美国一直希望通过该机构推广自己的能源技术和标准,比如页岩油气开采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大多都和国际能源标准背道而驰。
通过推广这些技术,美国能削弱俄罗斯等竞争对手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并大力支持国内油气产业,就体现了美国维护传统能源格局、增加能源出口,增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意图。
而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美国也希望借峰会拉拢欧洲盟友,试图构建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能源联盟,这样做意在孤立中国和俄罗斯,从而巩固美国在全球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
至于我国拒绝参加这次峰会,也有种种原因。
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制造国,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装机容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举例来说2024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43%,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占比高达60%,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巨大潜力。
而这次参会名单上传统能源生产国占多数,并且发展中国家的意见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与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战略目标不符。
此外持续的中美贸易摩擦也加剧了两国的竞争,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试图抑制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面对西方主导的议程和美国的单边主义,中国选择不参加峰会,也是一种明确的回应。
中国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更加专注于自身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国际合作,例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展新能源项目。
此外我国还成功举办了首个以《能源法》为核心的可持续燃料产业峰会,汇聚了全球顶尖专家,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方面的决心和实力。
而俄罗斯没能参加峰会,可能是地缘政治斗争的结果,在俄乌冲突后,西方国家持续孤立俄罗斯,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特别是在能源方面,力图切断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削弱其经济实力。
国际能源署也多次批评俄罗斯,认为它把能源当作武器,利用能源出口来获取政治利益。
因此俄罗斯被英国排除在外,没有参加会议也并不奇怪,这是西方国家集体向俄罗斯施加压力,也是对俄罗斯的政治孤立。
不过俄罗斯也有自己的“后路”,不断加强和欧佩克的合作,协调石油产量,以保障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利益,积极寻找与自己立场相似的国家合作,包括中亚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来自西方的压力。
此外俄罗斯也在努力开辟新的能源销售渠道,比如增加对亚洲国家的能源供应,这样可以降低对欧洲市场的依赖程度。
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维护俄罗斯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并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
至于英国作为峰会主办方,态度实在是挺微妙的。
为了配合美国等西方盟友,它以俄乌冲突为理由,没邀请俄罗斯参加,想表现出对乌克兰的支持,并且加强西方国家在传统能源领域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英国又积极邀请沙特、卡塔尔这些产油大国以及大型能源公司来参会,这么做好像是为了维护现有的能源利益格局,安抚在传统能源行业里已经很有优势的国家和公司,避免矛盾升级,影响全球能源市场。
但尽管英国嘴上说着要搞“绿色能源”,实际上还是离不开化石燃料,虽然英国在海上风电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过在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方面,英国仍旧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英国派航母编队来亚洲军演,还计划在南海搞“自由航行”,这种行为明显是对中国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挑衅,和他们自己倡导的国际合作精神背道而驰。
所以英国对中国缺席峰会表示遗憾,听起来更像是外交上的客套话,心里怎么想也不得而知。
能源世界正在经历重大变革,中俄两国都在重新规划自己的能源策略,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这其中既有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促使我们共同探索全球能源转型的突破口,确保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要知道全球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技术瓶颈、资金短缺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问题。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共同挑战。
信息来源:
1.观察者网2025.04.17《英媒称中国将缺席英国能源峰会,“美国想夹带私货”》
2.环球网2025.02.05《「环时深度」美国气候政策三度反转,对全球减排影响有多大?》
3.红星新闻2025.04.23《普京首度暗示愿与泽连斯基会谈,乌议员证实仍在购买俄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