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美国曾通过贸易战成功遏制日本发展,但同样的策略对今天的中国难以奏效,原因在于中国体量更大,经济多元性更丰富,工业基础更坚实。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推动互利共赢,其发展模式得到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同。与美国的保护主义不同,中国坚持开放合作,通过技术共享促进共同发展,这种包容性增长模式正在重塑全球化发展格局。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格热戈日·科沃德科(Grzegorz W. Kolodko)
波兰科兹明斯基大学转型、一体化和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正在努力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从大规模投资扩张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拉动,同时增加资本输出,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保持发展势头。一些国家欢迎这样的发展,因为他们需要中国的资本和技术;而另一些国家则担心,因为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正在减弱。
这里不好直接进行类比,但几十年前的美日竞争可以提供一些参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日本被美国占领了7年,但它的经济很快就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平均GDP增长率约为4.5%,而日本则高达10.4%——照此速度,7年内GDP便可翻番。到了70年代,两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2%和5.2%左右。在那20年里,日本的GDP增长了347%,而美国的GDP增长了113%。日本经济的加速增长是当时独特的国家干预政策的结果,后来一些东南亚国家也试图效仿,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然而,以当时日本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增长的人口,美国感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因此,尽管这两个分别位于太平洋两岸的国家同属一个阵营,它们在政治上走近的同时,经济关系却很紧张。美日关系很难用“友好”来形容。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当时虽然已经是和平时期,但冷战正在多条“战线”上如火如荼地进行。日本和美国在那时期成为盟友,并且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今天,然而这并没有阻止美日贸易战的爆发。当时的日本政界高层流传着一句话:“贸易就是战争”。日本人迫切地想要打赢这场“战争”,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想要借此一雪之前那一两代人在热战中战败的前耻。
另一方面,美国显然也想赢得这场“战争”。对美国而言,日本是一个假想中的盟友、现实中的对手。因此,美国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减缓日本经济增速的限制和保护主义措施。在一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措施并没有奏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美国预期的效果终于出现了。日本人常说“失去的20年”——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来看,确实可以这样讲。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日本2023年的GDP为4.61万亿美元,仅略高于20年前的4.07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在2023年为22.06万亿美元,2003年为14.4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在这20年里,美国的GDP增长了52.3%,而日本仅增长了13.3%。
今天,美国正打算故伎重演,把当年用在日本身上的手段“移植”到中国,然而这一次,它注定将是个不可能实现的美梦。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1倍多,是美国的4倍多。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动态的多样性。未来20年,中美经济增速的差距将小于前20年,但只要不出意外,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仍将高于美国。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工业生产在GDP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大,虽然一直在下降,但仍是美国的两倍多——分别约为38.3%和17.6%。
如何解读全球化也是一场大博弈。除了安全和环境问题,它也事关我们的文明生死存亡。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世界各国共同塑造理想的未来,管控全球危机和远超经济领域的重大灾难风险。如果世界经济重回新自由主义老路,如果新民族主义思潮继续抬头,尤其如果是“美国优先”和“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势头得不到遏制,那么世界可能真的会面临这样一场灾难。我们只能希望,新自由主义和新民族主义不会取得胜利,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中国的力量——这一点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过去30年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以其一贯的明智政策成为最大赢家之一。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成就不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而是与外国伙伴积极协同。这是中美两国对待全球化态度的主要区别之一,这一点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总统任期内已经清晰可见。我在即将出版的新书《特朗普2.0:全球混乱和权力转移》中写了更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全球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它能让那些过去孤立的国家经济走向自由化,融入相互依存的全球商品、资本和技术市场。特别是在技术转让方面,中国从全球化中受益匪浅。它先是从较发达国家吸收了大量的技术,然后近年来又向其他国家转移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帮助较贫穷的经济体加速发展。
中国的成就让谁感到不爽?中国不仅发展了本国经济,还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为什么我们不仅没有听到对中国的赞扬,反而听到了不少批评甚至谴责的声音?这种批评的背后,往往是误解或错位的担忧,进而引起了不必要的嫉妒。一些人认为中国有霸权主义倾向,中国的经济扩张和政治外交活动肯定是在为它的霸权服务。但这些观点忽视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一贯致力于促进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强调开放和包容发展。
有人说,美国的价值观“无论在现实中有多么的不完美,它依然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有吸引力,而中国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就差得很远”。然而事实上,鉴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发展的本质,特别是中国在脱贫方面所树立的积极榜样,中国的价值观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眼中正变得越来越有魅力,而美式价值观正在失宠,尤其是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它的光环将继续褪色。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Uncontainable ascent"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