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郭辰昊

在济南万象城附近的写字楼里,藏着一家别有洞天的小众书店——“还在书店”。没有显眼的招牌,也没有刻意的营销,却在开业两年间成为众多读者心中的“精神乌托邦”。店主西西用一种近乎“佛系”的姿态,构建了一个反商业逻辑的阅读空间,也在实体书店式微的当下,书写着属于小众书店的生存密码。

“图书盲盒”变成一场双向奔赴的对话

47 岁的西西坐在阅读桌前喝着咖啡,说起开书店的初衷,眼神里闪过一丝温柔,她说:“其实我从小就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把自己喜欢的元素集中在这家店里。”

学英语专业的她,毕业后进入一家医疗设备外企,过着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却始终觉得“心里缺了一块”。

两年前,西西辞去工作,把“一直占着脑子里某个角落”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


还在书店

起初,西西并没有太考虑盈利问题,选址也选在了并不显眼的写字楼里。“如果你自己焦虑,那种情绪会影响给书店的氛围。”她希望这里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被商业气息包裹的空间。

书店开业后,西西留意到其他书店推出“图书盲盒”活动,起初她并不认同这种形式。作为一个清楚自己阅读喜好的人,她坚信选书应是发自内心的自主选择。

然而,越来越多的独立书店尝试这种模式,她开始动摇,并尝试推出“可许愿的图书盲盒”,即通过读者留言了解需求,再为他们挑选合适的书。

读者们纷纷给西西留言,介绍自己的性格、喜好,或者收书人的特点。每当收到这些留言,西西都能在脑海中勾勒对方的形象,再据此精心挑选书籍,搭配明信片、藏书票和小文创,包装成礼物的样式。“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跟大家产生了一种交流。”

许多读者收到书后,会惊喜地反馈:“这就是我想要的书!”这种互动让她意外地获得了成就感。

“我明明不认识他们,但他们因为我的Vlog而信任我,甚至给我留言感谢。这种他们给我的正向反馈,反而让我很感动。”西西说。

从拒绝图书盲盒到从中找到成就感和乐趣,西西没想到这件事会给她带来这样的体验。“还在书店”仿佛不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还成了一个连接人与书的媒介,甚至成了某种情感的载体。

在“不盈利”中寻找平衡

西西的书店并不好找,能找到的读者往往都是特意寻来的,他们喜欢这里的氛围,觉得放松、自在,就像待在自己家里一样。

书店书架上陈列的,多是店主西西个人喜爱的书籍,而非畅销榜单上的热门读物。“有人说我这的书‘没见过’,但这正是我想要的——如果读者在别处都能买到,为什么要来我这里?”

对西西来说,这家书店更像是一个开放的书房,可以认识更多喜欢看书的朋友。每个月末的读书会,是她最期待的时刻。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不同的人带着自己喜欢的书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

“自己看书一定是有局限性的,”西西说,“但当所有人都带着自己喜欢的书来时,你会发现其他类型的书也很美妙。”她笑称自己有点“假公济私”,因为读书会让她的视野不断拓宽。


店主西西的读书笔记

西西坦言,自己的书店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在意的是它的持续成长。“就是尽可能让大家感受到书店始终在成长,不断做一些新鲜的事情。”

除了经营书店,西西在阅读上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她以开放的心态品读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现在还有人坚持写作一些优秀的文字,已经很不容易了。”她相信时间会检验一切,或许某位不被看好的年轻作家,未来会成为一代文豪。

所以,她也希望读者在选书时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而是亲自去感受。

这家书店或许不大,也不够显眼,但它承载着西西和许多爱书人的热情。在这里,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每一位走进来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角落。

“独立书店能生存下去,这也给人更多开办独立书店的信心。”在西西看来,更多独立书店的出现,代表着城市居民对阅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