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巨头为一系列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而谈到“防止布尔什维克”问题时,三巨头意见很快达成一致,同意采取措施遏制苏俄革命扩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对此最积极,提出组建200万远征军镇压苏俄革命的宏大构想,并建议“主要由美国提供军队”,并阴阳怪气地说:“美军参战较晚,士气最为旺盛。”
美国总统威尔逊当即表示反对,因为“美国为欧洲作出的牺牲已经够多了”。僵持不下之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出面打圆场,经过反复协商,最终决定采取出兵封锁和组建“防疫地带”的方法来遏制苏俄的扩张。
随后,协约国分头行动,英法借口保护战略物资出兵摩尔曼斯克,美日也在西伯利亚登陆,配合“白匪军”干涉新生的苏俄政权。一时间,苏俄境内遍地烽烟,各路人马打得一塌糊涂。最终,“干涉军”被苏俄红军赶走,协约国武装扼杀苏俄的企图未能实现。
此后,在协约国支持下,复国的波兰和独立后的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组成“防疫地带”,以此作为苏联“西扩”的屏障。从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近20年间,英法同这些国家签订多个“共同防御条约”,不断加强“防疫地带”建设。
1939年,欧洲大陆战云密布,为了共同防御德国,英法不得不坐下来与苏联谈判。谈判断断续续进行了5个月后,斯大林对英法的敷衍应付终于不耐烦了。8月21日,苏联宣布三国间的谈判无限期休会,随即向德国抛出橄榄枝。
一直关注苏英法三国谈判的希特勒心领神会,立即于23日派外长里宾特洛甫飞抵莫斯科。当夜,《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横空出世。
对条约的签署,希特勒兴奋至极,称这是“外交上的巨大胜利”。而斯大林也在签约后激动地举杯“为希特勒的健康干杯”。心怀鬼胎的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破产了,而他们苦心构建的“防疫地带”也将面临洪水的冲击。
解除了两线作战危险后,希特勒开始大胆实施西进。而利用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斯大林也要抓紧以空间换时间,把英法的“防疫地带”改造成自己的“东方战线”。
9月1日,希特勒“履行条约”率先闪击波兰,17日,苏联宣布“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向居住在东波兰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兄弟伸出援手”,苏军随即越过边界开进波兰。瓜分波兰后,苏联轻松取得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改造了一处重要的“防疫地带”。
当年10月,苏联向芬兰提出“边界北移和交换领土等要求。自认为有英法撑腰,芬兰断然拒绝。11月30日,苏军大举入侵芬兰,历经3个月苦战才告惨胜。1940年3月,芬兰被迫签署割地条约,苏联再攫取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作为英法“防疫地带”的中坚力量,波罗的海三国也被希特勒和斯大林“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自然无一能幸免。1940年7月,慑于苏联淫威,三国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随后宣布“自愿加入”苏联。至此,18万平方公里土地又被苏联纳入囊中,波罗的海沿岸的“防疫地带”被斯大林“改造”完毕。
罗马尼亚人民“欢迎“苏军进驻比萨拉比亚
1940年8月,苏联向罗马尼亚提出“收复”比萨拉比亚地区,并把北布科维纳“移交”给苏联。忙于西线战事的希特勒“见死不救”,罗马尼亚只得就范。这样一来,苏联不仅扩大5万多平方公里面积,还使“东方战线”从波罗的海一路延伸到黑海。
就这样,斯大林把英法苦心设计的“防疫地带”轻松改造成“东方战线”,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苏联边界向西推进了200-300公里,仅增加的46万平方公里就相当于一个德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