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开国大将里面,跟元帅地位最接近的有两人:粟裕和张云逸。粟裕自然是凭顶级军功而受人瞩目;而张云逸的早期革命资历,少有人能相比。这是有真凭实据的,开国大将中只有张云逸的待遇标准,跟元帅级别相同,享受行政三级,还是毛主席钦定,属于特殊优待了。



似乎有些奇怪:要知道张云逸在大将中的实际排名,也只是第七位;论名气他在民间赶不上粟裕、甚至也比不了陈赓。他的整个生涯经历,前后还是有一些落差的,就军衔和职级而言,1945年对于张老算是个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云逸建军前后的资历,跟不少开国元帅相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年龄上有“优势”,张云逸是1892年生人,跟刘帅同岁、经历的事情多。比如他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多数将帅那时候还没成年,或者革命思想没有启蒙,张云逸却都付诸实践了。



1911年辛亥革命时,张云逸甚至不是一名普通战士,他还有“职务”:在广州的起义部队里担任过炸弹队长,领导爆破工作。国民党的前身为同盟会,1909年张云逸就加入了,资格太老了。上面这些经历对多数开国将帅来说,似乎都很遥远。我党1921才建立,而在此之前十多年,张云逸已经干过不少大事。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有质疑,毕竟这些事都是建军之前的履历,虽然非常厉害,但不能完全代表张云逸的红色功绩,超过其他将帅。这种疑问不是没道理,然而张云逸的建军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甚至能跟彭德怀元帅比肩。



1929年百色起义,主要领导人是张云逸和小平同志。邓公的历史地位不必多说,而张云逸是起义时红七军的军事主官,作为军长和和创始人,完全能跟彭德怀1928年领导的平江起义媲美。这两次起义,都属于我党早期独立领导的八大起义。

换句话说,张云逸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而这也是55年元帅评衔的重要衡量标准。懂军史的朋友都清楚:审议军衔时,这种在红军早期拉队伍、创建军队的贡献,往往比后期打几次大战役的影响力大得多。



不光红军时期,抗战时张云逸的职务也比多数大将高:皖南事变后陈毅成为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则是副军长。新四军副军长,相当于是跟八路军副师级干部对标,与元帅中的徐向前、聂荣臻对等。而后来的第一大将粟裕、第三大将黄克诚,这时候都只是新四军下设师长,属于张云逸的直接下属。

张云逸的军内地位真正有所“下滑”,一个标志就是45年12月,华东局调整军队干部分工的电报。这次调整中央批准了:张云逸出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但在一线的“野战军”中,不挂任何职务。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何说他地位下降?



当时老蒋在准备全面内战,延安方面也有充分预估。因此各根据地要建立强大的野战军,也就是负责运动作战的主力部队,做好打解放战争的准备,这是人民军队头等要务了。山东根据地实力突出,并且还支援了东北9万多人,原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更是亲自北上,后来他成了四野政委。

新的山东军区司令员是陈老总,他还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奇怪的是,一直担任新四军副军长的张云逸,却不用到前线了,不在山东野战军挂职。这是工作分工的需要,也是对将领能力、特点的定义。换个角度看,就是上级领导认为派张云逸去一线野战部队,作用不大。



而对于这样的调整,无论陈毅还是张云逸,都没提出不同意见,相当于默认了张云逸留在军区后方,负责统筹后勤工作的角色。一方面经过多年战争历练,人民军队指挥才能优秀的将领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张云逸的身体和年龄也是个大问题,事实上7年后的1952年,他便因病无法支撑实际工作,转入半休养状态了。

不带野战军、不实际指挥大战,军功就会被反超,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也不能抹杀张云逸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他积极训练新兵、筹粮筹钱、组织民工和运输团队支援前线,华野的历次战役都离不开张云逸的工作,属于典型的幕后英雄。



大授衔发生在1955年9月,结合之前这些主客观变化,德高望重资历极深的张云逸,最终只在大将中排名第七,也还是合理的。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