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今天你读书了吗?
你最喜欢哪本书?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越发繁荣中,找寻并壮硕自己作为人类的不可替代性;在短视频盛行的虚幻中,找寻并坚定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这是一名上海交大学生留给阅读的真情告白。
上海高校的“大学生阅读画像”是怎样的?大学生最爱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哪些书?各校大学生的阅读有哪些共性和学校特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综合了10所高校图书馆的借阅数据发现,从文学类图书借阅量来看,科幻类与悬疑类作品更受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欢迎。同时,大家的阅读兴趣是动态变化的,会受到社会热点、教育政策、文化潮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下,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关的书籍成为新的热点。而随着AI的渗透,大学生阅读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大学生在图书馆中阅读
文学经典旁边
有代码流转公式碰撞
自2013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每年都会在“4·23世界读书日”之际发布交大人阅读报告,已连续13年。
最新公布的《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阅读报告》延续图解报告的形式,深度解读2024年交大学生阅读偏好,呈现交大学子生动鲜活的阅读画像,展示其情真意切的阅读感悟。
上海交大最新阅读报告揭晓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程金华介绍,“双书单”中,一份是来自图书馆客观的借阅数据,一份则是同学们发自肺腑的阅读推荐。“在算法推荐的时代,交大人依然坚信文字的力量!学生推荐书单集中在文史哲经典。”
在“学生借阅榜单”的统计中,在文学经典的身旁,《机器学习》的代码在流转,《数值分析》的公式在碰撞,《Python编程》的智慧在生长,《数据结构》的逻辑在延展。这些与计算机键盘声共振的代码之书,和《经济学原理》《数学分析》《传热学》共同构筑起交大特有的“硬核阅读风景”。
图书借阅热门榜
对于借阅书籍排行榜,同济大学图书馆介绍,总体来说,每年借阅量最大的图书数据基本变化不大。文学类书籍根据当年作者、作品热度有所调整。
“科幻类与悬疑类作品更受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欢迎。其中,刘慈欣、东野圭吾、阿加莎克里斯蒂等畅销作者的书籍始终占据文学类图书借阅排行榜。在非文学类书籍中,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发展飞速的热门领域,《机器学习》等该领域经典书籍借阅量稳居高位。此外,思政、心理学、历史以及经济学类书籍也是当代大学生偏爱的非文学类书籍类型。”同济大学图书馆分析道。
同济大学图书馆
“我们也发现,学生除对文学类图书保持阅读热情外,开始关注心理学方面书籍的阅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侯丽说。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魏明扬提及,带有悬疑、推理色彩的小说和历史读物,三年来一直居高不下,这说明大学生需要“烧脑筋的”娱乐性阅读。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根据同学们借阅习惯发现,2024年排行榜中,文学类图书中,李娟的图书今年首次进入前十,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也首次进入榜单。
截取自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阅读榜单
“里面有阅读趋势的连续性与变化性,也有新时代大学生阅读偏好的多元化与个性化。”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段晓林分析,“当代大学生在阅读时既追求深度也追求广度,体现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每个学生都可能在寻找符合自己兴趣和认知水平的书籍。”
最常借阅的书籍里
暗藏“学校气质”
《微观经济理论》《论法的精神》《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金融随机分析.修订版》……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认为,借阅排行榜很好地反映了学校的专业特色,经济管理类图书在历年榜单中都占据重要位置。
“通过2023年和2024年两年学校图书馆数据对比分析,整体而言,学生的阅读兴趣依然浓厚,对文学类书籍的借阅偏好较为明显,且从文学经典扩展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学科与阅读支持中心副主任严丹说。“上外学子对语言学习、国际关系、Python学习和政治法律类书籍的数量显著增加,这一点,也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上外图书馆
“仅从2024年的借阅数据来看,文学类图书的借阅数量遥遥领先。虽然我校是以化工为特色的理工科高校,但是社科经济类图书的借阅数量也是名列前茅。”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常亚青说道。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侯丽分析,从校内借阅数据看,阅读“文学类”的占比最大,其次是专业、技能、考试等辅导性图书,以及“科学科普类”。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文学经典、名人传记、励志类图书的阅读需求外,对专业阅读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
发布“花式书单”
营造更浓阅读氛围
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所高校都会发布特色书单,注重阅读导引服务,提升阅读推广效果。
到今年,在复旦大学,已连续举办13届复旦大学读书节,贴近读者需求,推出“数据悦读”等既引起读者共鸣又切合时代特征的阅读主题,并邀请莫言、王安忆等与同学讲座交流,围绕主题开展复圕挑战、真人图书馆和藏书故事等多个阅读活动,使其成为复旦人共同参与的阅读名片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孙甘露在复旦读书节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2024年秋季学期新生入学的第一时间发布“馆长荐书”书单,由图书馆馆长撰写寄语《“跨过去”读书:在知识海洋中填补信息鸿沟》,寄语第一次提出了馆长荐书选书和读书的方法论——“跨过去”读书,并在书单中将“跨过去”贯穿始终。
同济大学在2024年“书香同济”阅读活动中,发布了“同济学子共同阅读推荐书单(2024版)”。该书单由同济大学校领导、院士和资深教授、校友代表共同推荐,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
《易经》《道德经》《论语》……“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2025年的第一天,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阅读书目(2025版)发布,用读书开启美好的一年。
华东理工大学则是每年不定期开展阅读文化品牌“读书月”“真人图书馆”等专门的阅读活动。图书馆还形成了“线下主题书展+线上微书展”的主题图书推荐模式,挖掘图书馆馆藏,为读者挑选不同主题的图书。
华东理工大学真人图书馆
面向数字化阅读
增多上新举措
多所学校都证实,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正逐步向数字化阅读转变,因此,图书馆亦相应增加了电子图书的采购量,以顺应这一趋势。
复旦大学图书馆统计发现,2023年,有18407位读者保持纸质文献阅读习惯,共借阅图书29.6万册;在2024年,有16971位读者保持纸质图书阅读习惯,共借阅图书27.3万册。针对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复旦大学进一步拓展阅读资源服务,丰富阅读形态,提供了更多电子资源供应和培训,便利读者使用。
今年4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AI+阅读机推出试用。该设备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扫描图书封面或条码即可实现AI解读、AI荐书等多元化馆藏图书服务,为读者打造沉浸式智慧阅读新场景。
国内首个深度应用大模型的图书馆 AI馆员“交小圕”与大家见面,共同开启智慧服务新体验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2024年纸本书借阅总量与2023年相比同样略有下降,这也是当前数字阅读进一步普及,以及学生阅读习惯逐步向电子化阅读转变所造成的。
上师大图书馆则采取动态更新图书馆藏书,确保书籍的多样性和时效性,适应学生的数字化阅读习惯,提供丰富的电子书和在线数据库资源,并优化数字阅读平台的使用体验。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阅读偏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书籍推荐服务,并定期举办读书活动、阅读竞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营造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
选书TIPS:
不妨增加一些“无用”阅读
上海高校智库专家、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董国文指出,根据大学生阅读现状,在“专业化”阅读和“新知学习”阅读的同时,不妨也增加“无用”阅读。
“大学生借阅的书籍中,主要是学科教材类以及更具实用性的工具书,大多看与自己专业与今后职业技能发展方向相关的书籍。相比较之下,读‘无用’的书还是太少,尽管有一些文学类书籍,还应该增加中西方哲学、艺术、政治、历史、文化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书籍等方面的阅读。从推动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不能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特别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作为共享的资产不再稀缺,人的思考力、创造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才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
董国文认为,从个人成长来看,人似乎一直都在不停地向前行走,但其实终其一生都在回归,回归自己可以停靠的精神家园,而通常只有那些“无用”的书可以提供丰厚的精神给养,才能让人在“魂”上立根,在精神上成长,但“专业化”阅读和“功利化”阅读不行。这就是阅读意义的“绘事后素”,先有精神上的粉地为质,才能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上成五采。
大学生阅读书单的变化
藏着一代人对未来的期待
你身边的同学最近在看什么书?
你是否也在阅读与AI和大数据相关的书籍?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阅读故事
青年时评
数字时代
让阅读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缝隙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各地通过讲座、书展、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然而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现代社会,坚持阅读并非易事,它需要强大的内驱力。相比集中式的推广活动,更重要的是让阅读融入日常生活,内化为人们主动的精神追求。
那么如何让阅读突破“节日限定”,成为一种习惯呢?答案或许藏在阅读方式的变迁之中。新近出炉的《2024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呈现了当代人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平均每年阅读10.03本书,综合阅读率达到97.15%。这里的“综合阅读”,囊括了纸质阅读、电子书阅读、有声阅读及视频阅读。其中,电子书阅读率连续三年占据榜首,市民为数字阅读付费的意愿愈发强烈。此外,超过半数的市民对视频讲书持积极态度。另据上海图书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阅文集团共同发布的《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用电子屏幕读书”正成为年轻人主要的阅读方式。
趋势是明显的。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Z世代对屏幕比对书页更感亲近,于是他们减少了翻阅纸质书的时间,转而拥抱电子书、有声书及视频讲书。
对此,社会应当予以理解。要知道,阅读载体和方式的变化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从古老的竹简帛书,到后来的纸质书籍,再到方兴未艾的数字阅读,人类的阅读形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屏幕与书页并非“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其实,它们都承载着知识,满足人们不同场景、不同偏好的阅读需求,完全可以并存。
因此,我们要打破“纸质即正统”的刻板认知,尊重不同的阅读形态。事实上,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数字阅读,尊重代际间阅读习惯的差异,因势利导,有助于打破代际隔阂,让热爱阅读的风气实现跨代际传承。
换言之,我们要做的,是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中汲取知识。今天,当年轻人在电子书上划重点、在视频中做笔记、在知识社区头脑风暴,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囊萤映雪”?与其纠结“屏上阅读是否正宗”,不如搭建桥梁——用数字技术进一步降低阅读门槛,让不同载体的阅读都能通向智慧的彼岸。
一个理想的“阅读社会”不应拘泥于具体阅读形态,而是让大家各显其能,营造持续、浓厚的阅读氛围,将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内化为个体的精神底色,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进而在人生各个阶段都能从阅读中汲取养分。这也能培育更多终身热爱学习的个体,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拥抱数字技术,打破载体与形式的限制,以契合Z世代阅读习惯的新形态,让阅读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缝隙,这是数字阅读为我们勾勒的新图景。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青年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部分图片来源:各大高校官微
制图:贾英华
责任编辑:杨昊霖 实习生 陈韩驰
校审: 姚佳森
终审: 沈蔚
点亮点赞、在看
你去年看了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