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分心时代”重拾思想微光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了。每到此时,一个经典的老话题就会出现在舆论场:现代人,还喜欢读书吗?
有意思的是,这几天,不少媒体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了地铁上的读书人。在车厢里,很多人手捧书籍,安心阅读,他们用书搭建了自己的精神角落,让快节奏的城市里流动着缕缕书香。多年来,我们似乎习惯于依据各种数据、统计判断国人爱不爱读书,但有时候,身边的风景更为直接,也更有感染力。
越来越多的乘客选择在地铁上读书,这是一个让人欣喜的现象,也并非毫无来由。有研究报告显示,在所有轨道城市中,12%的通勤人口每天需要60分钟以上的单程通勤时间。漫无目的地刷手机虽然也能消磨时光,但时间久了,也难免会让人感到一种空虚和无聊,但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如果真能读进去,往往还会觉得时间不够用。这,也许就是阅读的乐趣和魔力。
相对封闭的地铁车厢,也确实是一个适合阅读的地点。现实生活中,似乎总有各种琐碎的俗事在不断吸引自己的注意力;高速运转的社会节奏,更让自己停不下来。要在不断奔忙的一天中找到一个可以不被打扰的独处空间有多难,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我也爱在地铁上读书,有时候,还会在上班的前夜,为选择带哪一本书而烦恼。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通勤路上不仅适合看小说、散文等轻松的读物,也完全可以阅读一些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因为在这样一段只属于个人的旅程中,反而可以倒逼自己集中精神,深入思考一些平时无暇考虑的问题。
有人说,我们正身处一个“分心时代”,各种各样的屏幕正在分散当代人的注意力,我们越来越忙,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上,却又不自觉地陷入了迷茫和彷徨,难以把握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社交媒体、朋友圈、短视频,能够不断为我们提供情绪价值,满足我们的感官刺激,但能给予多少“确定性”呢?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活的不少“答案”,就在书里。这是因为,只要认真读一读前人留下的思想结晶就会发现,今天很多我们想不明白的问题,早就记录在一代代人的文字和感悟里。
还有人说,上班下班已经太累,何必还要在地铁上看书。其实,现代人的“累”,未必全部来源于生理上的感受,而是过于高强度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剥夺感和抑郁情绪。所以,地铁上的读书人渴求的可能不只是书籍里的知识,更是通过阅读实现的自我成长、情感抒发。这种非功利的追求,可能才是现代人最需要的“治愈感”。
就此而言,地铁上的读书人值得被点赞、支持,但阅读本身,也并不需要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如果有时候地铁太挤、太晃,那么在公交、高铁、飞机,或者在图书馆、书店、公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一本书,进入思想的世界。是不是纸质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借由阅读开启另一种生活的方式。(金宇)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