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老家。”
这句话是婆婆在厨房门口蹲着,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出来的。
我那天正躲在阳台上晒衣服,听见了她和我老公小伟在厨房说话。本来以为又是为锅碗瓢盆的事吵嘴,结果这一句“我想回老家”,让我一下站住了脚。
婆婆来我们家已经一年零四个月。原本她在老家住得好好的,跟邻居跳跳广场舞,种点菜,鸡鸭也养得风生水起。可一听说我们二胎生了,立马提着两大袋腌咸菜就坐高铁来了,说是要“帮我们减轻负担”。
刚开始,我心里还有点感激。毕竟月嫂贵,我们也不是多富裕的家庭,家里有老人搭把手的确实能轻松不少。
可真正开始一起过日子,我才发现,这“搭把手”是有条件的。
她做饭永远是咸的,辣的,重油的,说是我们口味清淡“不顶饿”;孩子的辅食总被她偷偷加盐,说“吃点味道才有力气”;大宝做作业她总插嘴,说“别逼孩子,慢慢写”;小宝哭两声她就抢着抱走,说“别让孩子哭坏了嗓子”。
我一开始忍了,想着她是好意,可后来连我洗衣服她也要管,说我浪费水;我丢掉过期的调料她也生气,说“还能吃”。
我不是个爱计较的人,可这每天鸡飞狗跳的日子过久了,人再好脾气也绷不住。我和小伟为了这些事没少吵架,他永远那句:“我妈也不容易,别跟她一般见识。”
我也不容易啊!
可婆婆似乎觉得她来我们家,是天大的“恩赐”,帮我们是“给面子”。我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做饭,她还在那翘着二郎腿追剧,说:“我白天带孩子也累,不能歇会儿?”
再后来,她干脆什么都不干了,说什么“腰疼”,“膝盖不行”,躺在沙发上还说:“你不是也放产假吗?我歇几天不行?”
小伟倒是啥都不说,家务也从不分担。每次我抱怨一句,他就来那句:“你要不高兴,我妈明天就回老家!”
我早就烦了,心里其实想让她早点走,但面子上也得过得去,毕竟是一家人。
谁知那天,婆婆自己开了口。
她说:“我真是受够了,我想回老家……你媳妇对我那态度,像是我欠她八辈子的,我做多了她嫌我多管闲事,我不做她又翻脸。你说我图啥啊?”
她一边说一边抹眼泪,小伟一边“唉”个不停,说:“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孩子谁带?”
我听不下去了,放下手里的衣服走过去,靠在门框上冷笑了一声:“要走可以啊,但走了就别想着回来养老了。”
婆婆抬起头,眼里满是震惊:“你啥意思?”
我摊了摊手:“你不是说我们这儿你待得不舒服吗?那你现在主动离开,算你自己放弃养老资格。以后别跟人说你儿媳不孝顺,是你自己罢工先走人的。”
小伟脸都白了:“你说话能不能别这么难听?”
我笑:“难听?那我说点好听的你们当耳旁风啊?你妈来了这一年多,我是把她当一家人,可她把我当什么?我下班回来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孩子还得我半夜喂,她倒好,一边躺着一边说‘别累着我孙子’。她当我是月嫂还是保姆?”
婆婆张着嘴结巴半天:“我……我不是那意思……”
“那你是什么意思?”我冷冷地看着她,“你觉得你来我们家就是来做慈善的?你是不是觉得我们欠你?”
她被我堵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小伟也站那儿不知道该护谁。我也不指望他能替我说话,他这些年对他妈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家里就他最没担当。
我继续说:“你要走,行,我现在给你收拾行李,你明天一早坐车回去,火车票我出。但从今往后,孩子你别惦记,家里也不麻烦你,老了有事你找你女儿去,我们小家不伺候。”
婆婆脸一垮:“你这是赶我啊!”
我耸耸肩:“你不是自己说‘受够了’‘要回去’的吗?我不拦你,尊重你。”
小伟小声说:“咱们能不能别吵……”
我看着他:“你要觉得你妈委屈,那你跟她回去。我带俩娃也能过得下去,咱们家少你一个人,不会垮。”
那天晚上,家里安静得可怕,婆婆也没再说话,默默进了房间。我知道,她那是受不了我这“硬碰硬”的态度,之前在老家是人人宠着,现在来这儿受点委屈就觉得天塌了。
第二天她真收拾了行李,带着满肚子委屈走了。我给她订了高铁票,拎着行李送她出门的时候她眼圈都红了,却一句话也没回头。
我没挽留,也没多说。
她刚走那两天,小伟整个人都蔫了,饭也不说话,孩子哭他也不管。我也懒得搭理,谁惯的谁收拾,我不是那个“收尾”的人。
过了一个礼拜,婆婆打电话来,说在老家挺好的,邻居帮忙买菜,跳广场舞的人天天来找她,日子过得“自在”。
我说:“那你就好好待着吧,别再回来受气了。老了,哪里舒服就住哪里。”
她嗯了一声,没再说话。
其实我知道,她这通电话,不只是报平安,也是给自己“走得体面”找台阶下。
说实话,我不是不想孝顺,也不是不想一家人和和气气。但一个家,不是靠谁忍、靠谁退让就能维持的。婆婆想养老没错,可养老不是“发号施令”,不是她来指挥我怎么当媳妇,怎么当妈,还得天天笑脸迎人。
她觉得我冷,可她忘了,是她的“热脸贴冷屁股”先让我心寒。
以后养老的事,我不拒绝,但前提是,得彼此尊重。
这一遭,她也算是看清了,不是你住在儿子家,就代表你可以“为所欲为”。家,是讲理的地方,不是讲情的战场。
我现在一个人带着俩娃,虽然辛苦,但心里轻松。至少,不用每天都忍着、装着、憋着。日子再难,自己过得舒坦,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