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这个高手扎堆的地方,陈伟鸿是个特别的存在。

没有名校文凭,没有专业训练,也没出国留学,

他却成了央视的“常青树”,事业走的非常稳。



更让人羡慕的是,他的人生也走的也非常顺,

不仅娶了美女同学当老婆,婚后还生下一儿一女,

家庭同样也非常幸福,到现在他已经57岁了,

他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她的童年还是非常幸福的,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

她从小被家人照顾,性格开朗,喜欢说话。

高中时,他在厦门和福建省的演讲比赛拿过第一,

语言天赋初露端倪。



大学他读了福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

课余时间常主持校内活动,攒了不少经验,

也点燃了对舞台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他面临选择:

跟潮流去经商,还是听父亲建议当老师。



他选了后者,成了一名英语老师。

不过,他在课堂上不爱照本宣科,

更喜欢用互动让学生开心,再慢慢抓成绩。



教师工作稳定,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主持,

业余时间常接些婚礼或活动的主持活儿,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厦门电视台推出一档娱乐节目《彩虹假期》,

这成了他事业的转折点。



节目组有位台湾电视人,要求主持人能即兴发挥,

现场带动气氛,这样的要求可以说是直接刷下了一大批人。

非科班出身的他,凭着敏锐的观察和自然的表达被选中。



这档节目火遍厦门,也开了大陆综艺节目的先河。

在主持节目的期间,他展现了年轻人专属的活力,

给节目带去了不一样的风采。



他习惯在脑子里预想观众的反应,这种思维让他在舞台上很从容。

他还兼职当广播DJ,引入混音音乐,给电台带来新鲜感。

这些经历让他快速成长,也让他明白,每段经历都有价值。



而他不仅事业在稳步上升,感情同样也收获了幸福,

他和大学同窗朱莉结婚,结束了长达数百封书信的恋情。

他的妻子也非常贤惠,结婚以后非常低调,

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操持家庭,让他能专注事业。



但1999年,一次庆典后,他突然失声,声音完全消失。

恐惧感涌上来,他才意识到主持对自己有多重要。

为了恢复嗓子,他试了各种办法,熬过半年才重获声音。



这段经历让他更珍惜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机会,

他在面对工作的时候,也显得更加认真了。

而他后来之所以进入央视,还是因为00年的时候,

央视举办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他报名参加,

没抱太大希望,却拿了铜奖,还收到《对话》栏目的邀请。



这档财经节目对他来说是个全新挑战,因为他完全不懂财经。

但是节目的制片人王利芬,看中了他的真诚和倾听能力。

试镜时,他面对的嘉宾是作家韩寒,

这让他疑惑:财经节目为啥找作家?



王利芬告诉他,关键是让观众感到真正在对话。

这句话成了他主持的准则。

刚接手节目的时候,他的压力很大。



嘉宾都是商界大佬,像马云、王健林,

这些人不仅能力强,情商也非常高,

稍有不慎就会出错,而他得从零学起。



他埋头读财经书籍,研究嘉宾背景,

连他们的语速习惯都摸透。

他发现,《对话》的核心是做观众的代言人,

用简单的问题挖出嘉宾的智慧。



这种方式让节目既有深度又好懂。

在节目扎根的20多年里,他和无数重量级人物同台,

节目成了财经领域的标杆。

但是他从不抢风头,而是用轻松的氛围让嘉宾敞开心扉。



他说,主持人的任务是让嘉宾出彩,不是自己出风头。

这种风格让他赢得了观众和嘉宾的尊重,由此也能够看出,

他在对待工作时的态度,是非常稳健的。



由于他出色的表现,他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后来他开始主持央视“3·15”晚会,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从那以后,他就成了这个节目的“常青树”,

他多次出现在晚会舞台,沉稳的主持让人安心。



他的财经知识让他能讲清复杂的消费问题,

早期综艺经历又让他在严肃话题中带点亲切。

在“3·15”晚会,陈伟鸿平衡了理性和情感。

他能分析问题背后的逻辑,也能表达对消费者的关心。



观众信任他,因为他传递的信息可信。

他的专业和敬业,让他成了晚会的常驻主持人,

即便新人辈出,他依然是核心。

陈伟鸿不只在舞台上发光。



他还热衷于公益事业,他创立了自己的基金会,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

这想法来自他主持时看到的现实:

很多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关爱。

他想把小时候家人给他的温暖,传递给这些孩子。



他的公益事业得到了不少支持。

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捐了50万,

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在报纸上看到陈伟鸿的报道后也主动捐款。

这些支持多半来自他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和这些企业家建立的信任。



他觉得公益让他看到社会的另一面,也让他更懂得感恩。

他的家庭是他最大的依靠。

妻子朱莉操持家务,让他能专注工作。

从2012年起,他每月抽时间陪父母和妻儿,带他们游全国各地。



他常说,为了家人忙碌是值得的。

后来他在社交媒体分享了和父母的合影,

提到小时候坐绿皮火车的回忆,引发不少人共鸣。

他的低调和真诚,让人看到一个更生活化的央视主持人。



后来《对话》推出《信心2022》特别节目,

陈伟鸿站在核心位置,探讨中国经济的未来。

他还参与了央视新节目《经济新动能》,

关注科技和绿色发展,展现了对新领域的兴趣。



如今57岁的他心态依然年轻,活跃在舞台和公益一线。

他还客串了一档美食综艺《味蕾之旅》,

用轻松的风格让人想起他早年的综艺时光。

这些尝试让他更贴近年轻观众,也展现了他不设限的心态。



他的故事让人感动。他没靠背景,全凭热爱和努力走到了今天。

从地方台到央视,从娱乐到财经,再到公益,他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他在《对话》里学会倾听,在“3·15”晚会传递公平,

在“鸿基金”送去温暖,这些角色拼凑出一个真实的人。



他最打动我的,是在成功后依然保持学习的心态。

无论是读EMBA,还是投身公益,他从不觉得自己“够了”。

他对家庭的重视,也让人觉得温暖。



在忙碌的工作中,他始终把家人放心里,

这可能是他心态年轻的秘诀。

他的故事说明,普通人也能活出不普通的人生。



背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迈出第一步,

愿不愿意一直走下去。

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

他的坚持和真诚,像一盏灯,照亮了很多人的路。

参考信息:
央广网:“民宿推介官”陈伟鸿谈民宿的魅力:每一个民宿都在讲述自己独特的故事
中国新闻网:《对话》栏目主持人陈伟鸿新书讲述采访故事
扬子晚报:央视主持人陈伟鸿:对话精英胜读书(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