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下目—泥虫总科〈泥甲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叩头虫下目
泥虫总科〈泥甲总科〉
泥虫总科(学名:Dryopoidea)又称泥甲总科,约2400种,主要生活于池塘、水库、湖泊边的泥土中或溪流边的泥沙中,成虫具挖掘习性。幼虫水生或发现于朽木中。成、幼虫均植食性。
1.下属科
擎爪泥甲科(Eulichadidae)
毛泥甲科(Ptilodactylidae)
缩头甲科(Chelonariidae)
长泥甲科(Heteroceridae)
泽甲科(Limnichidae)
泥虫科〈泥甲科〉(Dryopidae)
溪泥甲科(Elmidae)
扁泥甲科(Psephenidae)
伪毛泥甲科(Artematopidae)
扇角甲科(Callirhipidae)
2.擎爪泥甲科
擎爪泥甲科(学名:Eulichadidae),本科最早原为毛泥甲科一部分,所以,大多数特征相同或相近,主要区别是本科前足基节横形,有发达的擎爪片;幼虫腹部1-7节具鳃丝。
世界已知2属(Stenocolus和Eulichas)50余种。Stenocolus属仅分布于北美地区,Eulichas属分布国及东洋区。我国记录有Eulichas属6种,分别为:E. bertiae(贵州、湖南、湖北、福建)、E.dudgeoni(香港、广西、四川、湖北、江西、福建、陕西)、E. funebris(福建、浙江、江西、广西、广东、香港)、E. jendeki(云南)、E. tenuicornis(海南)、E. undulata(云南)。
3.毛泥甲科
毛泥甲科(学名:Ptilodactylidae),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4-6mm;体色黑、黄褐等。体背具密集的绒毛;头部较突出,复眼发达,触角11节,稍带锯齿状,长度一般达鞘翅中部,前胸背板近似半圆形;鞘翅长,具纵刻线;跗节5-5-5,第3节双叶状,第4节较小;腹部可见5节。
幼虫触角3节,上颚具臼叶,下颚具发达的关节区;前胸略大,腹部第10节位于第9节之下,末端具2节小突起。
(2)生物学
成虫生活于水边的杂草中,幼虫水生或发现于朽木中。但是意大利科学家发现Ptilodactylinae亚科的Ptilodactyla exotica Chapin竟然在温室里危害 (Süss and Puppin 1976)。
(3)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已知500余种,我国记录20多种。
4.长泥甲科
长泥甲科(学名:Heteroceridae),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3-4mm;长形,身体布满绒毛。体色黑或黑褐色,偶有黄斑等;头前伸;触角短粗多为7节;前胸背板横长,盘区隆凸;前足基节横形;胫节扁平,外侧及端部具长刺;跗节4-4-4;腹部可见5节。
幼虫细长,无尾,上颚关节区不发达。
(2)生物学
主要生活于池塘、水库、湖泊边的泥土中或溪流边的泥沙中,成虫具挖掘习性。成、幼虫均植食性。本科有些种类有趋光性,北京的虫友曾经在水库边上灯诱采到过很多。
(3)分类及分布
本科世界广布,已知5属约200种,主要集中于Heterocerus属中,中国记载仅2属(Heterocerus、Littorimus)10种。虽然本科世界性分布,但是Elythomerinae亚科的Elythomerus elongatulus Waterhouse 仅仅分布于昆士兰的Rockhampton地区。
5.泽甲科
泽甲科(学名:Limnichidae),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0.5-5mm;体椭圆,背面隆凸,具密集的绒毛;体色多为黑色;头隐藏于前胸背板下,触角10-11节,末端1-2节膨大;额唇基沟明显;前胸和后胸腹板发达,后胸腹板具中纵线;中足基节远离,后足基节横长,具凹槽,可纳腿节于其内;跗节5-5-5;腹部可见5节。
幼虫下颚与下唇愈合,具臀鳃。
(2)生物学
成、幼虫多见于水溪或池塘边的泥沙中。
(3)分类及分布
世界性分布,以全北区为主,全世界已知70余种。我国记录有2属3种,其中Pelochares ryukyuensis Sato记录于台湾。
6.泥虫科〈泥甲科〉
泥虫科(学名:Dryopidae),也称泥甲科,是鞘翅目下的一个科。
(1)形态
体长6-15mm;体色多为黑色;头部小,复眼发达;触角短,栉状;前胸背板长大于宽;鞘翅窄长,翅面具刻点列;马氏管6条,隐肾形;足细长,前足基节横形,有基转节;后足基节呈板状,盖住腿节。
幼虫侧叶形;前胸扩大,半圆形,盖住头部,胸、腹各节两侧叶状突出;上颚无明显的臼叶。
(2)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已知240余种,分布于24属中,中国仅知4属(Dryops、Helichus、Pachyparnus、Malaiseanus)17种,代表性的有狄氏泥甲Helichus dicksoni Waterhouse。
7.溪泥甲科
溪泥甲科(学名:Elmidae),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2-15mm;体色黑色或亮黄色,体表具刻点或突起颗粒并伴有细纤毛;头下弯,触角11节,丝状或球杆状;前胸背板变化较大,具中纵沟或亚侧脊或平隆;鞘翅通常有8个刻点列;足长,中后足基节远离,跗节5-5-5,端节长约为前4节之和;腹部可见5节。
(2)生物学
成、幼虫均生活在水流较缓的溪流中,以藻类植物为食。
(3)分类及分布
世界已知2亚科约130属1200种,我国记录了11属50种。11属分别为Cuspidevia、Eonychus、Grouvellinus、Jilanzhunychus、Leptelmis、Optioservus、Potamophilinus、Pseudamophilus、Sinonychus、Stenelmis、Zaitzevia。
(4)鹰嘴界寥溪泥甲
鹰嘴界寥溪泥甲(学名:Zaitzevia yingzuijieensis)是溪泥甲科寥溪泥甲属动物。
①物种学史
2022年7月,会同县湖南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启动保护区动植物综合科学考察。经过近一年的调查,昆虫组黄建华教授团队调查到了大量昆虫种类。其中,一种溪泥甲科Elmidae寥溪泥甲属Zaitzevia昆虫经请教该类群专家贵州大学陈祥盛教授,最终确定为新种,并命名为鹰嘴界寥溪泥甲Zaitzevia yingzuijieensis Jiang & Chen。
②生活习性
溪泥甲科是一类中小型甲虫,成虫和幼虫绝大部分为严格的水生昆虫,多栖息于溪流浅水环境的石头下。成虫和幼虫均无游泳能力,只能在水中爬行,以浸泡于水中的石块和倒木上滋生的藻类或植物碎屑为食。溪泥甲对于水质的变化十分敏感,是一种良好的水质指示昆虫。
③分布范围
湖南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开化溪泥甲
开化溪泥甲属于鞘翅目溪泥甲科。
体长3.6-3.8mm,宽25-1.3mm。全体黑褐色。雌虫前胸背板基半部褐色。体表具颗粒及纤毛。头部:额唇基沟稍向后弯。唇基前缘截形,具缘边,基部中央无隆起。上唇与唇基等大。额印不明显。触角后近复眼处各有浅纵沟。前胸背板长1.1mm,端部宽o.8mm,基部宽o.95mm,最宽点在基部,最窄点在端部。雌雄异型:雄虫亚侧背基部1/3完全间断,前半部为球形隆起,不与前角后侧缘斜向中部的脊相接,中纵沟从基部到端部4处,与小盾片同宽,亚平行,在中纵沟1/2偏下两侧隆起,有与亚侧脊端部球形隆起相接的趋势;雌虫亚侧脊基部1/3完全间断,基半部正常,端半部完全与中纵沟两侧的脊相接形成隆起。中纵沟从基部到端部1/4处,较浅。在中纵沟基半部两侧有两椭圆形的蜡质区。鞘翅长2.6mm,是前胸背板长的2.4倍。
有2,5间室基部附加刻点列,2间室有10个刻点的附加刻点列。5刻点列端部有附加分支,分支点在3,4刻点列分支点上9个刻点处。3间室基部1/4隆起。亚侧脊延伸至相对于第4腹板后缘。胸腹面:前胸腹板无槽无脊。前胸腹板突无端刻。足:第5跗节腹面端部中央不伸出,爪有基齿。雄虫后足基节内侧具突起,胫节内侧是颗粒状突起列。腹部第1腹板中部具凹洼。雄虫凹洼扩展到第2腹板前缘,雌虫仅稍凹。
8.扁泥甲科
扁泥甲科(学名:Psephenidae),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1.5-6mm;卵圆形,黑色或黑褐色,体背密布短绒毛;头部下弯,下颚须第2节长,端节扁宽;触角细长,稍具锯齿状;前胸背板基部宽,端部窄;前胸腹板突发达,伸于中足基节间;前足基节横形,基前转片明显存在;第3跗节双叶状,第4节小,第5节长于前3节之和,胫节无距;腹部一般可见5节。
幼虫蚧虫形,头足等藏于腹下;触角长,2节;足4节;腹部2-6节具气管鳃。
(2)生物学
幼虫多发现与水中石下。
(3)分类及分布
本科全世界有27属160余种,有9属和22种为中国已知。9属名录如下:Mataeopsephus、Psephus、Eubrianax、Psephenoides、Ectopria、Dicranopselaphus、Homoeogenus、Macroeubria、Schinostethus。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