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价永远打不到车”,出自某网约车司机的一句话,让人心凉凉的。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爆料称,广西柳州三江网约车私自加价乱象严重,最高的要求加价至3倍车费,大大影响了旅游体验。打不到车不是因为“车不够”,而是因为“价不够”,可谓咄咄怪事。三江交运局4月21日晚发布通报称,将对涉事网约车司机进行严肃处理,并对相关网约车平台进行约谈,责成平台加强常态化管理。出了舆情,即刻回应,即刻处理,这个态度值得认可。

出行打网约车,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不久前,某网约车平台发布年度数据报告显示,超六成用户打车频次同比增加。在网约车“网络”的逐步覆盖下,人们的出行难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

对网约车而言,保持价格稳定、透明,绝不私下加价,这是基本要求。否则,网约车市场岂不成了规则丧失、秩序凌乱的“丛林”?而且,强迫打车者接受“霸王加价”,这和“黑车”宰客没商量的手法有何区别?若是这样的现状在一个地方“司空见惯”,人们只能怀疑当地的治理存在一定的漏洞。

所以说,针对此事件,当地除了应该对涉事车主进行严惩外,还要举一反三对个中乱象进行调查,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治理。值得一提的是,三江交运局表示立即对辖区内交通运输服务行业及从业人员开展集中大排查,加大诚信经营和举报投诉宣传力度,加强网约车运营市场整顿,这是令人欣慰的。

私自加价,违规也缺德,这个性质不容争辩。但是在惩治的同时也该反思,当地网约车司机何以“集体”加价、几乎形成“价格同盟”?

出现这个现状,极不正常。一个成熟的网约车载客市场,必然呈现平台、司机和乘客都获益的局面,任何单方的利益受损都不可持续。

当地网约车司机的苦衷,其来有自。据报道,一方面,当地高铁站往来车次不多,客流量不大,出车很容易形成单程空返;另一方面,平台推出的特惠车价格也低于出租车价格,导致司机“不接就没生意,接了就亏本”。

相关问题是否存在,有待调研。对于明显存在的问题,需要多方参与,综合考量问题根源,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做出科学决策。例如,针对高铁站地处偏远的情况,可以考虑增开接驳公交,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对网约车“难去”的地方,“注入”公交资源,自然有助于缓解网约车压力,消融“打车难”背后的“出行难”。此外,网约车加价现象并不只是三江才有,其他地方也发生过。在一些地方,低价获客策略对司机利益有所影响,对此需要科学审视,思谋解决平台与网约车司机之间的利益分配失衡问题,令司机收入情况有所改善。

总之,为了共同促进网约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严格执法、严格监管的前提下,也必须尽力维护网约车市场各方合法利益,争取“共赢”。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