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中,87 版《红楼梦》一直以其细腻的情感、精美的画面和对原著的高度还原而备受赞誉。然而,这部经典之作中,却存在着一个看似不太起眼,却与礼教常识相悖的情节 —— 宝钗进府时,贾母率众出迎。

这一情节是否符合当时的礼教规范呢?今天,就让我们深入《红楼梦》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黛玉进府:奢华与隆重背后的深意

在探讨宝钗进府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黛玉进府时的场景。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从这段描述中,我们能看到诸多细节。黛玉出行时,属于林家的随从只有个奶娘,荣府的老妇却有若干。

谁家的奴才多,自然就是谁主事。由此可见,是荣国府专门派船,千里迢迢去扬州接了黛玉。在京都这边,另有一队人马,在渡口久久等待着。既有人轿,还有负责拉行李的车辆,配有嬷嬷、轿夫、车夫、杂役等。

古代没有手机,无法及时传达信息,很难弄准对方到岸时间,最保险的办法只有 “等”。这队人马很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每天都来渡口苦等。

贾府为了接黛玉,大动干戈,不惜一切代价。其实黛玉下船后再通知贾府,或者在渡口雇车,都未尝不可。贾府如此兴师动众,无非表明一种态度,彰显黛玉尊贵的地位!这样隆重的迎接、细致入微的照顾,其他亲戚绝对没资格享受,即便是侯门千金史湘云。



黛玉进府时,荣国府的贵妇全部都在会客厅。黛玉去两个舅家转了转,就到晚饭时了(下午四、五点)。推算她进府时,应该是正中午。可在古代,正中午恰好是贵妇们各自回房休息时(清晨和晚间要在长辈处立规矩)。

曹公故意选了一个不该聚会的时刻,全家都被召集起来,啥也别干,坐等黛玉。三春今天也不上学了,来陪黛玉。黛玉并没有官方名头,没诰封没身份,又是晚辈,一个小孩子而已。如此众星捧月,这重视程度,并不亚于接待南安太妃。

从黛玉进府的种种细节,我们能感受到贾府对她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仅是因为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更体现了贾府对礼教和家族关系的看重。

黛玉虽年幼,但林家乃五世侯爵之家,有爵位有官职,其家族地位不容忽视。贾府以如此隆重的方式迎接黛玉,也是在维护家族的颜面和礼教规范。



宝钗进府:冷清与仓促的背后

与黛玉进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宝钗进府。那时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维持了结,才放了心。又见哥哥升了边缺,正愁又少了娘家的亲戚来往,略加寂寞。过了几日,人传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

薛家是不请自来的,尽管王夫人爱死了妹妹,但她毕竟只是贾家的媳妇,在那个时代地位很低,她没法大张旗鼓地去迎接薛家。薛家都走到门口了,王夫人才刚知道,着急忙慌带几个女人去接。



这时候贾母在干嘛?或许在睡午觉,或许在打牌,反正压根没理睬过薛家。不要惊奇,这是真的!只有王夫人一个人忙,贾家人就像没看见似的。薛家进京并非小事,他们不是随便来逛逛。

金陵才是薛家的地盘(护官符上写的,薛氏全族都在金陵),是生意所在地。离开几代人打拼的根据地,是连公司带家一起搬迁了。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大举移民,目的地那边,亲友都无动于衷吗?若是真亲友,恐怕提前几个月,要帮你做准备吧。

王夫人将薛家 “接了进去”,接进谁的客厅呢?假如是贾母的客厅,肯定要马上拜见老祖宗,但王薛两人 “泣笑叙阔一番”,才去拜贾母的。那是王夫人的客厅(就是她接见黛玉的东廊小房),不是贾母的客厅。

贾母既没迎接薛家,也没参加酒席。既然她不参加,其他关键人物也不会参加,比如凤姐、三春等。说来说去,只有王夫人一个人忙活。接薛家进客厅,竟然都没凤姐的影子,作者用了含糊不清的 “女媳人等”。

所谓 “合家俱厮见过”,不是指贾家迎客,而是薛家拜见。两者性质天壤之别!



古代礼教下的家族接待规范

在古代社会,礼教规范森严,家族接待客人有着严格的程序和等级之分。

宴饮之礼作为传统的古代礼仪,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人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水、烟或点心。客齐后导客人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男女同席时,则先女宾后男宾。酒要斟至八分满为宜。上菜时要先上冷菜后上热菜。上全鸡、全鸭、全鱼等大菜时,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宴饮结束,主人要将客人让入客厅小坐,上茶,交谈至辞别。

贾府作为钟鸣鼎食之家,对礼教规范的遵循更是严格。元春省亲时,全家立在府门前,要等整整一天。

在礼制社会里,贵客来临前,都会派人来预报。根据来客的不同级别,贾府会有不同级别的迎接仪式。贾雨村首次来访,要递名帖;刘姥姥来,去找陪房。不会有人替他们预报,因为不在同一平台啊!薛家也是这种类型。



贾母是超品国公太夫人,身份如此之高。能和她打交道的,要么地位配得上,要么有私人感情。薛家占哪条呢?

薛家,是荣府次子媳妇的妹妹的夫家,这关系七拐八拐到爪哇国了。身份呢?无官无职,还是杀人逃犯(薛蟠),法律上的死人和绝户之家。若非贾母仁慈大度,若非贾政有 “祖上济弱扶危” 的遗风,怎能留宿薛家?

随便换个人,早就拿鼻子打他们了。太多人只凭一个护官符,把薛家捧上天,完全不看书中故事,罔顾事实。



从原著看宝钗进府的合理性

从原著来看,宝钗进府时贾府的反应是符合家族关系和礼教规范的。薛家与贾府的关系,远不如林家与贾府亲密。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且林家有着高贵的门第。

而薛家,虽然在金陵也算富贵之家,但在贾府眼中,不过是亲戚中较为疏远的一支。薛家不请自来,且薛蟠还身负命案,这在注重礼教和声誉的贾府看来,多少有些尴尬。

书中描写薛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连坐轿都没有,这与黛玉进府时乘坐贾母诰封的八抬大轿形成了鲜明对比。薛家没有车夫,连车都是租来的,顶多就是简陋的驴车或骡车,全家女眷都挤在车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薛家的经济状况和在贾府眼中的地位。

再看宝钗进府后的情节,她在贾府的生活虽然也算安稳,但与黛玉相比,待遇还是有明显差异的。黛玉在贾府,有贾母的宠爱,众姐妹的陪伴,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而宝钗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聪慧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慢慢融入贾府。

这也说明,从原著的角度来看,宝钗进府时贾府的反应,是符合故事逻辑和人物关系的。



87 版《红楼梦》的改编失误

87 版《红楼梦》在拍摄宝钗进府这一情节时,让贾母率众出迎,这一改编显然与原著不符,也不符合古代礼教常识。

也许导演是为了突出宝钗的重要性,或者想要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但却忽略了背后的礼教逻辑和家族关系。这一失误虽然看似微小,但却影响了对原著精神的准确传达。

在古代社会,家族的接待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家族地位、关系和礼教规范的体现。贾府作为贵族世家,对这些礼仪的遵循是极为严格的。贾母率众出迎宝钗,会让人误解薛家在贾府心中的地位,也破坏了原著中精心构建的人物关系和家族秩序。

87 版《红楼梦》中宝钗进府时贾母率众出迎这一情节,确实是一个不符合礼教常识的漏洞。通过对黛玉进府和宝钗进府的对比,以及对古代礼教规范和原著内容的分析,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这一失误所在。

经典名著的改编,应该在尊重原著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传承和弘扬经典的魅力。希望未来在翻拍经典时,能够更加严谨地对待这些细节,为观众呈现出更完美的作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