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炒作“非核氢弹”源于2025年4月20日香港《南华早报》的一篇报道。报道称,中国科研团队成功测试了一款“非核氢弹”,由中船重工第七〇五研究所主导。该装置用2公斤氢化镁材料,在无放射性物质参与下,通过常规炸药激活氢化镁颗粒,释放氢气并引发链式燃烧反应,产生超1000℃高温火球,燃烧时间达传统TNT炸药的15倍。
实际上,既然“非核”就不是真正的氢弹。氢弹是利用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而该装置的爆炸本质是化学能释放,是一种新型的氢基爆炸装置。爆炸装置未必一定是武器,即便用此制作成武器,顶多可看作是一种大号温压弹。它与核武器有本质区别,威力仅相当于战术级常规武器。
西方媒体炒作中国“环保氢弹”,本质是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外媒称此技术可能颠覆军事平衡已经很夸大其词了,部分国内自媒体也脑洞大开、跟风鼓吹,既误导公众,又可能刺激国际军备竞赛,给某些西方扩张自己的军力以借口。
中国官方尚未对该事件正式回应,或许这只是一次日常的科学测试,不值得回应;或许还没有到回应的时候。《南华早报》把一种含有氢元素的爆炸装置称为“氢弹”,尽管加上“非核”两字也有故意吸睛之嫌。其中还含有镁元素呢!为什么不称为“镁弹”?外媒把它炒作成一种新型的“氢弹”已经说明用这种标题来报道此次测验已经产生了“误导”效果。希望我们的媒体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放纵自己沦落为“标题党”。
当然,在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公布”部分先进武器有震慑某些西方国家对华不轨的意图,但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报道而不是炒作。而且,中国官方公布先进武器的尺度拿捏得非常准确,既给国际媒体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又让某些西方国家很难找到借口。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打得丧心病狂,他最近又要把军费提高到1万亿美元以上,达到其GDP的4.6%。中国的军费占GDP的比例仅1.5%,约1.7万亿人民币。这表明,中国不会和美国搞军备竞赛,中国的重点始终放在民生领域:预防规模性返贫,在脱贫基础上持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在军工产业方面很低调,一直稳扎稳打,按自己的节奏: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设计一代。以我们制造业强大的产能,战时需要时,一定有足够的武器供应前线。
美国政府一直在炒作所谓的核军控,妄图把中国拉入美俄核军控谈判中。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中明确表示,中国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核军控谈判,因为这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需求。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并呼吁各国共同维护全球战略平衡。此外,中国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推动全球核裁军进程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这些建议旨在通过多边合作和国际法框架来解决核问题,而不是通过单边的核军控谈判。
我们的媒体报道一定要和国家的态度保持一致,当然必要的时候唱唱黑脸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