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事关中国研发出“非核氢弹”一事,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在中美关税战这个关键时期。
此举可以视为我国公开“秀肌肉”,让美国人进一步认清在军事技术领域,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差距。
君明对此也深度分析了一下,这款新武器的出现。
可以很好的鼓舞士气。
只不过回过头来再度了解这件事的时候,发现了一点端倪。
经过仔细论证之后,得出一个让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结论,那就是这则消息其实是一场别有用心的乌龙。
大家别着急,接下来我就和大家深入分析一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首先,报道这则消息的是港媒,具体名字我就不再这点破了。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当时港媒的标题是,中国爆炸了一颗“非核氢弹”,威力是TNT的15倍。
堪比氢弹。
这则消息一出,外界的反响极为强烈。
毕竟,在21世纪的今天,氢弹这个词语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和破坏力。
而且我国停止核试验的时间已经达到29年。
带来的影响自然是极为广泛的。
【中国已经长达29年,未进行核试验】
这代表着中国军事技术继六代机和两栖攻击舰之后,再度迎来质的提升。
为此,各路媒体纷纷报道和分析,就连君明也不例外。
大概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方向。
第一,这种“非核氢弹”可以完美规避核武使用限制和国际影响。
堪称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大杀器”。
第二,“非核氢弹”完美解决了核爆炸后的污染问题。
第三,中国试射“非核氢弹”,就是在用高科技武器威慑美国,作为关税战的筹码。
上述这三条,但凡是一名中国人,看到之后都会感到热血澎湃。
好像我国掌握了改变世界格局的神兵利器。
为此,作为多年研究国际问题的我,对消息源进行了进一步解读。
结果,吓了我一跳。
因为我发现大家都被骗了。
按照港媒报道的题目翻译之后的意思是,科学论文显示,中国测试non-nuclear hydrogen bomb,也就是“非核氢弹”。
副标题是,这种武器产生一个白热火球,持续时间比TNT长15倍。
结果被过度解读为爆炸威力是TNT的15倍。
文章的内容也很简单,因为在上个月发表于中文期刊的《弹箭与制导学报》的一份论文显示。
中国船舶集团第705研究所,搞了一个2公斤的炸弹。
在爆炸时产生了超过1000摄氏度的火球,并持续了两秒多。
比同等TNT爆炸的火球持续时间长了15倍。
而且全程未使用任何核材料。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玩意确实挺牛的。
如果当量不断增加之后,火球持续时间也会增加,杀伤力自然会增长。
其次,这玩意究竟是不是氢弹?那什么是氢弹?
按照官方定义,氢弹是利用核裂变装置爆炸能量引发氚、氘等轻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又可以称之为聚变弹或热核弹。
不难看出,氢弹本身就是核武器,不能随便使用。
只要是氢弹,自然就存在核反应。
可是“非核”这一称呼从何而来?
【这不过是氢化镁试验,大家被误导了】
毕竟又是“非核”还是“氢弹”,这个组合就连牛顿和爱因斯坦也不敢想。
估计只有学新闻的能干出这种事来。
那么当初爆炸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氢气。
为此君明特意下载到了港媒所报道的信息源,也就是《爆炸强冲击对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能量激活反应试验研究》论文。
这属于公开论文。
于2025年3月发表于《弹箭与制导学报》。
读完这篇论文之后,君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玩意和氢弹没有任何关系。
705研究所的试验很简单,就是用常规炸药对两公斤的氢化镁进行爆破,氢化镁被热解后释放出氢气,然后氢气遇到高温就二次爆炸了。
而氢气爆炸,属于正儿八经的化学反应,与核反应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说这种爆炸都能被视为氢弹,那么我国初衷做化学试验所进行的氢气爆炸试验,算不算氢弹?
街边小贩当初出售的氢气球,算不算氢弹?
乌克兰把氢能源汽车的氢气罐拆下来,扔到了俄军头上,算不算率先使用氢弹?
估计看到港媒的报道之后,705研究所都有点懵了。
我就是正常的氢气爆炸试验,怎么到了你嘴里,就成为“非核氢弹”?
这饭能乱吃,话可不能乱说。
将来出现了任何报道偏差,705研究所可不背锅。
此外,“非核氢弹”的威力究竟如何?
网传这种级别的武器,爆炸威力是TNT的15倍,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
字面数据似乎很厉害。
完全可以视为我国拥有了一款堪比核武器的高能炸药。
这也是外界称之为“炸弹之王”的原因所在。
关键是没有辐射,想炸谁就能炸谁。
拥有这款武器之后,估计菲律宾再也不敢侵闯黄岩岛,否则就要融穿他们的小舢板。
看到这之后,估计美国人都有点坐不住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中国居然憋了个更大的招。
只不过在整篇论文中,我都没有看到关于15倍这个数据的字样。
论文中的原话是,爆炸冲击激活两公斤氢化镁反应模式下,1000摄氏度以上高温持续时间可以达到2秒。
而两公斤TNT炸药爆炸产生1000摄氏度以上高温,持续时间为0.12秒。
用2除以0.12,是16倍,也就是多15倍。
我想这是港媒中氢化镁比同等TNT爆炸的火球持续时间,长15倍的依据。
可是持续时间怎么能和威力相提并论?
【氢化镁比同等TNT,火球持续时间长】
这一数据直接误导很多媒体,误认为超过1000摄氏度也可以视为爆炸威力的指标之一。
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当初老祖宗发明黑火药的时候。
爆炸温度就可以超过1000摄氏度。
现代的TNT炸药,爆炸产生的高温范围在2000摄氏度至4000摄氏度之间。
1000摄氏度的爆炸温度,其实并不算多么骇人听闻。
说到这,很多人就不明白了,氢化镁作为炸药,究竟有多大的价值?
不能说完全没有,只能说使用范围有限。
毕竟,炸药在爆炸的时候,如果气体膨胀速度比音速快,就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用这种巨大的能量打击人或建筑。
冲击波越强大,威力越大。
而氢化镁呢?
论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两米位置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可以达到两公斤TNT在自由场爆炸的39.7%。
简单来说,氢化镁的爆压只有同等重量TNT的40%。
这种威力放在炸药领域中,绝对不合格。
因为炸药属于一种消耗品,需要满足威力、成本和安全的平衡。
就拿目前很多人认为的威力最大的炸药,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
也就是俗称的CL-20炸药。
最大爆速、爆压、密度等几千个参数都优于“炸药之王”奥克托今。
能量输出比奥克托今高10%至15%。
为啥没有大量普及?就是价格太过昂贵了。
一公斤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美国生产成本价在1000美元左右。
我国可以便宜一些,但是也没有达到随便使用的地步。
就拿一枚155毫米的炮弹来说,装药量在8公斤左右。
仅炸药就需要8000美元。
如果装填TNT,8公斤的TNT价格为5000美元。
别看相差3000美元,一旦发生战争,需要大规模使用155毫米炮弹,省下的就是赚下的。
就算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的威力比TNT要大,但是即便是美国人,也做不到随便使用。
而氢化镁每公斤的价格为500元至2000元左右,目前主要用于储氢燃料使用。
用来作为一次性炸药,爆炸威力只有TNT的40%。
属实有点太奢侈。
【氢化镁价格过高,无法作为炸药使用】
这下终于搞明白了,爆炸威力确实只有TNT的40%。
这样一来,一边是几百一公斤,爆炸力不佳的氢化镁。
另一边是10元一公斤的普通炸药,你会怎么选?
上了战场,讲究的是重创敌人,可不是用爆炸力不佳的炮弹,来吓唬敌人。
综上所述,氢化镁虽然可以爆炸,但是无法和炸药相提并论。
这一点,相信学过化学,做过化学试验的都知道。
能爆炸的东西多了,但并非所有东西都可以作为炸药使用。
当然,此次氢化镁的试验并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
既然我国进行这项试验,就证明氢化镁还是有它的用武之地。
譬如说可以将其视为作为云爆弹装药的一次尝试。
因为云爆弹主要装药是云爆剂,云爆剂其实并不算炸药,而是燃料。
原理就是第一次起爆先向巨大面积抛洒云爆剂,与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云雾。
然后第二次起爆用于爆云雾。
形成轰爆效果并发成剧烈爆炸。
这样一来,爆炸持续时间会比炸药直接爆炸时间长得多。
如果把液体云爆剂更换为固体氢化镁,氢化镁被炸药激发释放氢气。
因为氢气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极快,大约是每秒20厘米。
一旦爆炸,有可能覆盖更大范围、持续更长时间。
还可能有利于缝隙消灭躲藏在掩体和建筑内的有生力量。
当然,氢化镁也只是具备作为云爆剂的潜质,并不代表一定适合。
理论上来说,氢化钙、四氢铝锂、氢化钠都可以这么使用。
到底氢化镁能否作为云爆剂使用,还需要对材料安全性、经济性和耐储性等性能进行完整的测试。
不是一次试验就可以拿到我们想要的成果。
看到这,基本上就会搞清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我国705研究所对氢化镁进行一次爆炸试验,发表一篇论文,目的就是纯学术研究。
结果港媒看到之后,可能是出于搞一个“爆款新闻”的考虑,反正这篇报道的作者,真的是脑洞大开。
“捏造”了一个“非核氢弹”的名词,随后一篇震惊全球的报道就出炉了。
结果在我国网络上大肆传播和转载,受到的关注极高。
对此,估计连美国都被骗了。
否则特朗普政府也不会改变对华态度,虽然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美国自身扛不住了,主动选择妥协,但是与港媒的这篇文章似乎也有一定的关系。
可是在君明看来,这就是一场别有用心的乌龙事件。
始作俑者,自然是港媒。
也可以说这篇报道的作者对理工专业“并不熟悉”,或者可以说“压根就不懂”。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家港媒虽然是中文报纸,但是并非主要面向中国人,而是面向西方国家。
根据了解,1903年,英国人克宁汉在香港创办了这家媒体。
主要是面向西方世界的读者介绍中国以及远东的新闻和风土人情。
这家港媒如今已经成立百年,是香港地区影响力比较大的报纸。
目前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
【这家港媒,报纸主要以英文为主】
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属于中文报纸。
也就是说,这家港媒主要面向西方之后,本身就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很多报道会以西方读者为主要客户进行分发。
在立场上,自然不会太过偏向于中国。
更不要指望它可以如实报道中国。
即便这家港媒多次表示,自己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
事实上,这家媒体早已属于西方报纸,就算报道中国相关事件,也是以西方人的价值观先入为主。
比如说,关于其他国家对我国领土侵占,这家港媒认为属于“领土争端”。
这有毛的“领土争端”。
难不成这家港媒的地盘被别人占领了,不能视为侵占,而是“领土争端”?
再比如说报道台湾问题时,用词也是“入侵台湾。
甚至在地图上也把台湾省和大陆标注为两种颜色。
对于如此立场鲜明的一家媒体,当主动报道中国科技,尤其是中国军事科技的时候,所谓夸奖并不能视为真心实意的夸奖。
而是可以视为别有用心。
这不是君明胡说八道,此前这家港媒在报道我国军事类新闻的时候,经常脑补出“大事件”。
比如我国关于探测战机发动机排起羽流的温度的论文。
在这家港媒的口中就变为“中国可以在2000公里外发现F-35”。
比如说中国随便发表一篇关于雷达的论文,这家港媒就会声称“中国能把F-22的雷达信号提高6万倍”。
甚至还声称:“我国成功研发出金丝罩诱饵技术,可以让导弹在飞行时,在雷达上变成一架民航客机”。
因此,这家港媒此次报道关于“非核氢弹”一事,不过是常规的故意夸张的手法罢了。
虽然我国近年来的军事技术突飞猛进,不仅研发出六代机和两栖攻击舰,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但是自豪并不代表咱们可以“无脑吹”。
任何脱离事实的报道,都是对我们的捧杀。
对,就是捧杀。
比如说“中美南海电子战,美国完败,菲律宾断网”“美国核潜艇被困渤海湾,咱们一起去捞大黑鱼”“解放军一个小时歼灭缅北三个营”之类的谣言,就是这么来的。
为此,我国此前也封禁了一批造谣的账号。
再加上AI工具的成熟,很多时候会利用AI编造谣言。
不仅说得有鼻子有眼,还有理有据。
这种谣言让人心疼。
西方媒体依靠造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但是受害的却是那些没有分辨能力的普通人。
影响的是中国国内的投资环境。
恶化的是中国的国际形象。
公众爱国热情高涨并不是一件坏事,也很宝贵。
正是基于这一点,他们才不应该被流量所裹挟,被虚假消息所嫁接。
对此,我要为此前的那篇关于“非核氢弹”的内容道歉。
谣言是坏的,无论它是否披着爱国的外衣,都是坏的。
这个世界上,压根不存在“善意的爱国谎言和正能量谎言”。
谎言就是谎言。
中国超越也好,复兴也罢。
都是通过中国人脚踏实地一步步打出来的,不是被盲目乐观的谣言给吹捧起来的。
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理智、客观永远是一个国家舆论的准则。
也是我们这些信奉科学,坚信唯物主义的中国人。
和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
如果我们罔顾事实,经常认为自己“赢了,又赢了”。
此举和特朗普手下那群“MAGA”有什么区别?
到头来不还是得面对现实。
所以,咱们一定要仔细甄别真假消息,不要被别有用心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