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励志故事了。

看到李城的新闻,心里先是一震。那个2017年28岁高龄、从保安身份考入央美、曾让无数人热泪盈眶的“励志保安哥”,现在变成了开着破旧电动车四处漂泊的“央美流浪哥”?这反差太大了。

我忍不住放下教案,追踪了这个故事的全貌。

十年磨一剑。李城为了央美梦,从19岁到28岁,花了近十年。他高考三次,考央美五次,其间做过送餐员、流水线工人、保安,尝尽了生活的辛酸。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在央美当保安时坚持自学,在一次次失败后仍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终于考上了。那天,我猜他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吧?他自己说,那感觉“比中五百万还要来得猛”。

媒体迅速赶来,将他的故事包装成完美的励志范本——贫困少年历经艰辛,最终逆袭名校。各大高中、培训机构争相邀请他演讲,他一度风光无两。故事似乎该在这里画上完美句号。

但生活从不按剧本演出。



毕业后,李城南下深圳创业失败,辗转多地做美术老师又不得志,现在开着改装电动车,当起了“流浪博主”,每月收入仅一千元。在很多人眼里,这是标准的“失败者”轨迹。

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老师,什么才算成功?”以前,我总会不自觉地用世俗标准回答——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有房有车有家庭...

李城的选择让我反思。他考上央美确实是他生命中的巅峰,但之后呢?

大学四年,他发现自己在艺术上的差距难以弥补。班里同学都选择继续深造,他却因各种现实考量,走向社会。艰难创业失败后,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一种被多数人不理解但他内心认同的生活方式。

“提前退休30年,浪迹天涯一辈子。”这是他的原话。有人嘲笑这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我却想问——为什么一定要按别人设定的轨道前进才叫成功?



前阵子,高三班主任小王跟我抱怨:“孩子们全靠鸡汤故事打鸡血,但光明的鸡汤结局之后,才是真正的人生啊!”我很认同。

我常对学生说,人生不是只有一次高考,更不是只有一种成功轨迹。李城的故事恰好证明了这点。他追求的不是“考上央美”这个结果,而是过程中的自我成长与突破极限的满足感。

教育本该如此。它不应该只是获取文凭的途径,而应该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

李城说:“学画画、考央美,不是为了靠这个生活,是想踏踏实实地掌握这门艺术,会一直画下去。”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真正的教育初心。

他没有放弃艺术。在路上,他依然画画,给喜欢的网友寄去自己的作品,只收取邮费...这样的生活,虽然清贫,却有心灵的富足。

也许在多年后,他会回归主流,也许他会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无论如何,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人生,而不是被动接受社会定义的“成功”。



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吗?

学生面前,我们总讲“因材施教”。可对待他们的未来,我们却常常只认一种成功模式。这是教育最大的悖论之一。

有人说李城“逆天改命”失败了。但他回应:“我这个人活生生的,还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盖棺定论。”

这话我爱听。人生不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吗?

李城给了我们一个不完美却真实的故事。比起那些包装过度的成功学范本,这样的故事或许更能帮助年轻人认清现实,同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自我的尊重。

励志,从来不是一条直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