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总有一些身影坚定地守护着法制正义与百姓安宁,人民警察便是其中的中流砥柱。最近读了青年作家刘汉霖的长篇小说《中国往事·侠之大者》,感触颇深。作品情感充沛,笔触细腻,情节生动,以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宏阔背景上,为我们书写了当代中国警察群体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这些负重前行者不乏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带领着读者走进充满生死考验、激荡热血激情的刑侦世界,给我们以启发和教益。
小说的作者刘汉霖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电影创作专业,现已成长为当代一位著名青年导演和编剧,在摄影、美术、表演等方面也颇有建树。除电影纪录片等影视创作的主业之外,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多年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专注研究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抑郁自杀等社会热点问题,致力于将影视的社会影响力与公益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更多年轻人走出心理困境,找到希望和出路,引导他们走向自我接纳、追求理想和重塑未来的道路,他本人也从一名普通的志愿者成长为功勋志愿者,获得了各种表彰和荣誉。他善于运用幽默、喜剧的手法来表现当代青年的生存现状,深入法制与社会学领域探究生命的价值。《中国往事·侠之大者》作为作者的首部长篇小说,改编自他创作的一部电影剧本,读过之后我们会发现,小说极大地延展和提升了影视作品原有的内涵。
让我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初次写小说的年轻作者似乎已经走上了小说创作的一条良好路径,那就是贴着人物写、盯着人物写,紧紧围绕李国安这个主人公来做文章,让这个具体可感的主人公的命运始终牵动着读者的心。李国安自小怀有当兵的梦想,他从西北山区那个有着如靠背椅般青山绿水的小山村走出来,由体育学校踏入警营,从初出茅庐的片儿警,从跟着师傅“当学徒”做起,直到经过一次次案件侦破,逐渐成为经验丰富的刑侦骨干,他一步步成长的非凡经历,在作者的笔下,已经化为无数人民警察有担当、敢作为的缩影。李国安无论是面对狡猾的毒贩、凶残的绑匪,还是复杂的黑恶势力,都毫不退缩,始终活跃在打击犯罪的第一线,他在警察岗位上的每一步行走,都充满着艰辛与坚持,为保一方平安奉献自己的全部,直至含笑离开这个无比留恋的世界。
作者显然有着很成熟的讲故事能力,小说对各类案件的描写精彩纷呈,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在《除夕枪响》那一章里,李国安和搭档小张追捕逃犯的紧张刺激,牵动人心;《老蛇与阿昆》那一章写警方与贩毒团伙的斗智斗勇,可信可叹;而在《天下无拐》一章里,我们更看到了为解救被拐妇女儿童跨国办案的险象环生……这些生动故事充分展现了犯罪分子的狡猾残忍,更凸显了人民警察的智慧、勇气和无私奉献,他们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以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为守护国家法制尊严,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时准备奉献自己的一切。
作者其实并没有实际的警营工作经历,却能够将警察生活写得设身处地般丝丝入扣,这是很不容易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作者善于向本人参与的公益项目专家志愿者们学习,从他们讲述的故事中汲取素材,那些看似琐碎的陈年旧事,当下发生的侦破案例,经他之手,转化为一部精彩小说富于阳刚之美的血肉与骨骼。另一方面,也是更值得注意的,作者具有很强的想象力,这是拥有难得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石。比如,他并不是李国安那一代警察的同龄人,却能很好地把握其心理心态和情感情绪,小说全篇从李国安视角,以第一人称叙事,写出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和心路历程,写出了李国安那一茬人对昔日村庄的乡愁,对绿水青山的怀恋,写出了他不忘自己来自底层,始终珍视亲情乡情战友情,同情关爱普通人的大爱情怀,很见艺术功力,值得加以褒扬。
《中国往事·侠之大者》还有一点让我深有感触,那就是作者没有停留在让小说追求故事的惊险和吸引人等方面,而这正是不少公安题材、法制题材小说难有大的突破的通病。相反,他具有一种大视野大情怀,作品的立意显然是为“中国往事”而创作,说明了作者强烈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感,他能够站在对当代中国过往的梦想、艰辛与光荣深情回顾的角度,去看待警察创造的业绩,并且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世道人心的忧思融入叙事之中,通过一桩桩案件和一个个警察节奏紧张的生活,各色人物的不同人生轨迹的展开,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真相,反思城乡环境、国民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引发公众思考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源,提请人们关注预防犯罪问题,这同样殊为难得。小说还艺术地告诉人们,从“中国往事”中走来的人民警察对法制建设的维护,不仅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保证,也对提升全民法律意识、唤起人们的守法自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说以讲述警察的刑侦故事为主要内容,更以深情笔墨礼赞了人民警察“侠之大者”的崇高风范与精神境界,小说让我们看到,在那些看似风平浪静的寻常日夜里,一大批像李国安和他的师傅刘国栋、局长杨德众等干警,一直在以默默无闻的付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他们无论是追捕逃犯、打黑除恶,还是侦破绑架案、跨国打拐等,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刑事案件多发,到如今的网络诈骗犯罪猖獗等,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应对着各种新的挑战,以担当与热血,彰显着法制的权威,他们弘扬正义,传递正能量,以实际行动增强了公众对法治的信心,维护了社会稳定,守护着国家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师傅和前辈的言传身教使李国安一步一步成长为刑侦专家,李国安又将这种精神传给下一代,使忠诚、奉献、勇敢、服务、团结等警察精神不断得到传承。这本小说可以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人民警察的平凡与伟大,进而对干警的工作多一分理解和支持。为此,我们有理由对创作出这部佳作的年轻作者刘汉霖表示敬意。
是为序。
《中国往事·侠之大者》
★谨以本书献给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人民公安!
★致敬每一位不辱使命坚守誓言的人民警察!
《中国往事·侠之大者》
作者:刘汉霖
作家出版社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财富的迅速积累,各类刑事犯罪不断升级,也日益猖獗。抢劫、绑架、爆炸、黑社会性质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电信诈骗等恶性案件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李国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刑警挺身而出。他们参与了众多案件的侦破,如解救人质、打黑除恶、跨国打拐等,在刑事侦查第一线直面犯罪现场,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罪与罚、情与法的严峻考验。小说不仅浓墨重彩描绘了中国刑警坚定的信念追求和用生命诠释的庄严承诺,还在丝丝入扣的情节设置中深刻剖析了犯罪心理,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带来的毁灭。
作者简介
刘汉霖:青年导演、编剧、作家。团圆功勋志愿者。
文章试读
一、靠山
我是体育学校毕业的,我从小就能跑,跑得快,也喜欢跑,因为跑步跑坏了很多鞋子。
我出生在西北山区一个叫李家庄的小山村,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在山里生活、劳作,孩童时期的我从来没想过山外的世界。
我们村的人都姓李,我们的老祖是同一个人,后来分成了三个家族,是老祖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我们村一共六十多人,现在年轻人都出去了,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们在村里相互照应着。但是在我小时候,从大山里走出去,很难。
我们家在村西头,我们这个家族的房子都建在村西头,另外两个家族分别把房子建在村东头、村北头,三个家族在李家庄的房屋分布,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我们村在大山深处,很少有外村人进来,除非是娶媳妇。村南头是一座像靠背椅一样的石头山,那里住着我们李家的祖先。村里人很团结,不管谁家里老人离世,全村人都会帮忙,把老人安放在南山。村里人说,我们村的风水好,主要是有这个靠山,先人和我们住在一起,一直保佑着子孙后代嘞。
如果不是后来读书走出了大山,我还以为世界就只有我们村那么大,生老病死都在村里,全世界的人都和我们村里人一样,诚实、善良、总替别人着想。
我太爷爷是李姓三个家族中最重视文化的,他是清朝举人,所以我们家都很重视读书。我父亲后来考上了公办教师,教初中数学、物理、化学,我们村和邻村的孩子都是他的学生。我母亲也是教师,教小学语文、政治、地理,她和父亲在教书中认识,后来成了家,有了我们兄弟三人。
我在家排行老二,父亲给我们兄弟三人起的名字,充满了期待:李国庆,李国安,李国盛。字面意思就很明确,是希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国富民安,繁荣昌盛。
我从体育学校毕业那年,赶上全国招调,应该是公安机关第一次大批量招社会毕业生,我和老张都去考了,还在一个考场。
我小时候就有个当兵的梦想,我们兄弟三人都想当兵,小时候总是拿着砍柴时精心挑选的树枝,扛在肩上当作步枪,和村里的同龄人玩骑马打仗,我哥驮着我,我拿着枪,战无不胜。可惜我们那个年代,普通百姓想当兵很难。我爸妈也舍不得让我去当兵,说是当兵太苦了,离家也远。后来当了刑警,才知道什么叫苦。
公安机关属于半军事化单位,早年实行的是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模式。我师傅是退伍后被分配到公安局的。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教育环境和现在不一样。当时还没恢复高考,大家最高也就上到高中毕业,很多人甚至只有高小毕业。我师傅能读到高中已经很不错了。高中毕业后,基本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当兵,要么上山下乡。我师傅是部队子女,占了点“便宜”。那是七十年代,部队确实招了不少人。我师傅十六岁就去当兵了,听他说,还有更小的,十四五岁就去了,我师傅算年龄中等偏小的,大一点的也就十七八岁。
我是1983年参加工作的,刚开始是在派出所当片儿警,当时我们片儿警跟刑警是隔壁,每天看他们刑警出来进去的很神气,我就觉得干警察得干这个。
二、南下
老张总说我脑子里缺根筋。但是我记得,他又不止一次说过,这样没啥不好。
1983年,我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心里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兴奋,就是兴奋。听说这次从全国招调了三十多人,我和老张都入选了,我俩坐的同一趟火车。那会儿他还是小张,我是小李。
我们俩坐在绿皮车厢里,闷罐一样的车厢拥挤不堪,南来北往的旅客拿着大包小包,吵吵闹闹,空气里弥漫着男人女人身上不同的汗味。许多人没有座儿,只能站着。也有蜷缩躺在座椅下面的。
车厢内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很嘈杂。我和小张一路上都很兴奋,小张是警校毕业的,他吹嘘说他们学校是中国最早的警校,清朝光绪年间建的,最早叫天津警务学堂,那会儿文官学生考试题目叫《守望相助论》,武官学生的考试题为《除恶务尽论》,兵学生的考试题目为《有勇知方论》。
“是不是听这考题就很有意思?你说《除恶务尽论》要写成八股文,会是什么样的?”小张用肩膀扛了我一下。
“我觉得《有勇知方论》更难写吧?”我心里想的是怎样才能做到有勇有谋。
我们斜对面坐着一对儿夫妻,男的二十七八岁,微胖,懒洋洋地歪在窗边。女人抱着一个婴儿,一岁左右的女婴,那女娃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搞得女人很疲惫。男人自顾自,偶尔呵斥一声那女人:“你能不能别让她哭了,还让不让人睡了!”
“小李啊!”
“老板。”
我和小张按照约定的角色,他扮演我的老板,我是他的马仔。老张从年轻时就总说,刑警就是便衣警察,在什么场合都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要找到合适的角色扮上。小张有这个瘾,他如果去演戏,一定是个好演员。
点击文字购书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小红书|新浪微博|今日头条
让文学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