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萧冬连《求索中国:WG前十年史》,心情莫名变得压抑;翻到第六章《庐山风云》部分,更是感慨万千。
彼时正值1959年,多快好省的狂飙突进之风已经狂刮了一年,许多问题和错误已经明显地呈现出来,多位“神仙”们也察觉到了危机,想要在庐山之会上“上达天听”,以图悬崖勒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敢于“横刀立马”的P。
一开始,会议开得比较轻松,确有“神仙会”的气氛。与会者基本可以敞开思想、畅谈看法,大部分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指出了1958年以来的缺点和错误,比如权力下放过多,浪费人力财力物力等,只有少部分人强调了狂飙突进的“成绩”。开会之余,还有人寄情山水、作诗填词,好不雅致。
然而,剧变的年代盛产剧变的故事,风云突变往往只在转瞬之间。
P在小组会上做了7次发言或插话,两次指出M的错误之后,又直接写了一份3000余字的“意见书”,建议进一步纠错。但他的建议超出了M所能允许的范围,M将这封信直接印发出来,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就这样,“神仙开会”直接变成了“神仙打架”。
在接下来的一次会议上,M进行了更为直接的反击,会议一开始就表示要讲话,这一讲就是洋洋洒洒三个小时,讲完后即宣布散会。P听了讲话,简直如雷轰顶,无言以对,只能默默离开。
与会的其他“神仙”们也无所适从,其中四人沿山漫步,彼此却相顾无言,默默无声。萧冬连在《求索中国》里提到,他们在半山腰上路过一石亭,内有王阳明题诗石刻: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
晓来问却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谁能想到,王阳明此诗之寓意,竟与400多年后的情景暗合!
“神仙”们在庐山之上风云际会,能听见山脚下的隐隐雷声,却看不见人世间的狂风骤雨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拆散家庭、毁灭人性、制造灾难。虽然有“神仙”已经预感到这一点,却也完全无能为力。
此次会议之后,批判之风气愈加严重,“突进”之规模愈加惊人。时代有多荒诞,苦难就有多残酷。如果此次会议没有发生大转向,或许不会有此后三年的千万生灵涂炭。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后人所能做的,唯有冷静地面对它,汲取用苦难换来的宝贵教训。《求索中国》的价值正在于此,今天还能看到此书,是读者之幸。
世人皆知WG,却少有人知它是怎么开始的。回望历史,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十年动荡是一种偶然。本书则让读者看到:在封闭僵化的环境中,此前的十年,如何一步步走向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广开言路的“百花齐放”,被判定为黑云压城?
为什么竞放卫星、狂飙突进之风吹遍神州?
为什么“神仙”打架,最后总是殃及芸芸众生?
书中史料丰富翔实,追溯了1956-1966十年间“东风压倒西风”“跑步进入按需分配”的全过程,还原了那段如火如荼、如痴如狂、如梦如幻的艰难探索年代,真正把那段往事说透了——不是入木三分,而是透入骨髓。正如书友所言:
“读毕此书,惟无奈而已”
“越到后面,越看得脊背发凉”
“所谓的干货满满,就是指这种书”
“此书可以作为了解国史基本丛书之一”
所有想回到那个年代的人,都应该看看此书,先了解一下那些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所有想看清那段历史的人,都可以通过此书一窥当年曲折复杂、波云诡谲、大涛大浪的前因后果。
本书让读者看到,历史的歧路,主要在于三大陷阱:一是权力的傲慢,二是“理想国”的诱惑,三是封闭的环境。
当少部分人用不可抗拒的权力,塑造封闭僵化的环境,引导大部分人去实现“理想国”幻梦之时,苦难几乎就是必然的结局。
那段历史是一次代价过于沉重的大实验,它告诫人们:此路不通,应另择新路,人们不应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否则只会遭受同样或类似的苦难。
正如书中最后引用邓公的话: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经验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指的就是萧冬连《求索中国》这样的好书,在世界局势风云突变、历史势能不断向后的今天尤其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幸邀请到萧冬连先生亲笔为书友签名,让此书更加值得珍藏。签名版数量有限,售罄即止。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一并选购萧冬连先生另一名作《探路之役》):
添加:Leonardo2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