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晶晶
清晨的凤凰山陵园,晨雾还未散去,00后女孩可可,已经穿着肃穆的黑色西服套装,挽着光滑的圆髻,跪在一个墓碑前,用湿毛巾一寸寸擦拭着碑面。
这个被称作“职业扫墓人”的姑娘,用特立独行的方式,重新定义当代年轻人对职业价值的理解。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可可,曾在高档写字楼里做着策划文旅项目的工作。
虽没有大富大贵,至少在世俗眼中也算一份“正经且稳定”工作。
然而,一则无意间刷到的短视频,改变了可可的职业之路。
那是一条殡葬行业博主分享与逝者家属故事的视频。
这条视频让可可陷入了深思:
原来殡葬行业并不是只有“送行”,还可以为了逝去亲人的家属带去一份特殊的温暖。
可可开始深入了解这个行业。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属不是每年都能亲自为逝去的亲人扫墓祭奠。
他们中或是已经年迈的老人,出门不方便;或是在外工作,赶不回来。
职业扫墓人,恰好弥补了他们的遗憾。
2024年10月,可可鼓起了勇气,放弃了原本有更多发展空间的工作,转行成为代亲祭扫员。
每天从一个墓地奔向另一个墓地,重复着一个接一个相似的动作和流程。
一旁,她的搭档正举着手机全程录像并发送家属——这是代亲祭扫的标准流程。
这份月薪4000元的工作,并不是非网传的“月入数万”,更不是轻轻松松。
随着清明节临近,可可的日程表被排得满满当当,她每天要代祭十几位逝者,90度鞠躬上百次。
有时碑文被青苔覆盖,为擦拭干净,她跪地上至少15分钟才能够彻底清理好,起身时双腿已麻木。
因长期工作,可可的膝盖贴着膏药,腰间绑着护具,但看她眼神中看不到任何的疼痛与敷衍,始终专注。
除了专业完成祭扫仪式,还需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与亲属沟通,记住死者的名字和生前种种,才能在祭拜中做到真正转达家属的那份思念。
可可的选择,首先就遭到了亲友的不解,甚至言语中带着一丝嘲讽:
“年纪轻轻做这个工作,不怕嫁不出去哦。”
毕竟在世俗的眼中,这份与死人打交道的工作,不仅与体面不沾边,还带着些“晦气”。
不过,可可从不在乎外界言论,她非常坦然表示,一点不怕嫁不出去,真正喜欢她的人不会在意她的职业,还会非常尊重她。
毕竟,这份工作是生命两端传递温暖与思念,非常有价值。
而今,可可给自己起了个小称号,叫“别离设计师”,她说自己以前的工作是策划相遇,现在是设计别离,她会根据逝者生平定制仪式。
有次,她受到一位妈妈的委托,给一个小孩子祭拜,当她把玩具摆放整齐,口中说着“生前你一直想要这个玩具,今天你的妈妈让我带给你”时潸然泪下,而视频那端的妈妈也泣不成声。
还有委托人发信息感谢她,说:
“看到你替我磕头,觉得父亲在天之灵会感到被记挂着。”
这些充满个人印记的细节,证明了这种“缺席的在场”同样能传递滚烫的情感,也让祭扫不再是程式化的鞠躬献花,而是跨越生死的灵魂对话。
她主动在社交平台分享工作日常,收获了意外的支持。
一位退伍军人留言说:
“你替我探望了牺牲的战友,军礼我欠你一个。”
还有海外游子感慨:
“是你让我在异国他乡还能保留祭祖的温度。”
这份代祭扫工作,让可可真正理解了“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遗忘”的生命真谛。
对于职业偏见,她说,殡葬行业就像被误解的古诗,需要人去解读它的深意。
未来还想开发一套代祭礼仪教材,让这份职业被更多人理解。
正如网友的感叹:
“比胆量更珍贵的,是可可重新定义人生的勇气。”
死亡不可怕,可可的选择也是对死亡的一种祛魅。
正如可可的人生信条: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可可的坚持,不仅是对个体职业理想的追求,更是新一代年轻人重构职业价值、挑战传统观念的缩影。
她在尘埃中托起思念,在偏见中播种理解,用行动证明:
真正的体面,在于能否让生者释怀、逝者安息,在于为冰冷的世界保留最后一份滚烫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