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劝世多养娃

————许召国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毛阿敏多年前的深情演唱,时不时萦绕在我的心头。一到清明,我把这诉说式的歌声,理解为对逝去祖先的慎终追远,对土地和故乡的感激。


我们的祖先很有智慧,根据天气冷暖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时段,每段为一个节气,并有命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又把节气和时事联系起来,如“惊蛰”给了”栽树”,“谷雨”给了“采茶”,“寒露”给了“油菜”,“大寒”给了“杀伐”等。据说,唐玄宗把寒食和清明两节合流,纳入礼制,于是“清明”就给了“祭扫”。宋人张择端绘制的著名风情画《清明上河图》,就画有轿上插着柳枝归来的祭扫队伍,这更能证明清明祭扫活动,当时在我们民俗文化中已约定俗成了。时值清明,千万里路,华夏子孙,差不多要回到故土,给先人扫墓祭拜,感念他们生命的赐予,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清明认祖归宗,重温了天伦,加深了亲情,告慰了亡故,表达了绿叶对根的深沉情意。


清明之际,最为严肃壮观的祭拜,当属陕西黄陵轩辕黄帝公祭盛典,海内外炎黄子孙以此铸就了民族共同意识,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一祖先血脉,天下华人一家亲。祭拜盛典声势浩大,参与人物众多,展示了中华血脉的源远流长,子孙后代的生生不息,兴旺不衰。世界上很少有像中华民族这样,对来路的不忘,对根的苦苦追寻和依恋。万众一心的凝聚力,不仅显露了我泱泱大国的威风,也让敌意我族的邪恶势力心生畏惧。


在我们民间,清明祭祖同样庄重而不懈怠,一般时间选在清明前。先祭扫公坟,有血缘之亲的本族人,一起约定相聚,问安故人。给坟头清理枯草,加添新土坟帽盖儿,插上青标锦带,化些祭品给亡故者,寄托哀思,祝愿他们永享安乐。然后按长幼之序,叩头作揖,给后辈们祈福。只有公坟祭扫完毕,才能祭扫私坟。

清明前几天,山径之上,阡陌之间,祭扫人络绎不绝,不分贫富贵贱,他们都是百姓家的子孙。可近年来,所见祭扫者多为年龄大的人,青年人或者忙,或者淡化了这种意识,参与热情不够高,孩童祭扫者更是寥寥无几。不像几十年前,祭扫必须带上小孩,既是为了传承这种风俗,更是能证明这家人丁兴旺。究其原因,城镇化迁走了年青人,人口出生率下降,小孩成了稀罕物。越少越珍贵,小孩们也被困圈于楼阁之中,与自然缺少亲密接触,与血缘亲情有疏远态势。年长者总认为,年青人有年青人的生活,也不必打扰他们,不想左右他们的行动。


村庄上有一单身汉,整劳力儿,自己养活自己,绰绰有余。他人活得通透,算是逍遥自在的。农忙时,有家有口的,全家上阵,天热活重时紧,忙不出来,总是有怨言。于是常对单身汉说,还是你一个人快活,不要整年整月劳累,我们这日子什么时候能出头啊!单身汉回怼:“你怎么能跟我一样,锹铲萝卜断了根,就这一代‘官’了!”他满脸戚戚然,“现在是快活,可是以后谁给我养老送终,清明谁给我标坟化纸!"单身汉不是想做单身,是有其不得已缘由的。他也想儿孙满堂,承担家庭责任,享受生前的天伦之乐和身后的亲人追念,只是人走到了如此孤独的境地。

一个普通人的离世,两三天内在他亲戚朋友圈里很震动,两三年内还偶有人想起,两三十年差不多就被世人遗忘了。能记住我们曾经来过的人,一般为我们的嫡亲后代。所以人的因素最重要,养育子孙,延续血脉,是我们人生在世时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今年清明,我祭拜完先人后的第二天,恰逢姑妈生日,邀我们中午去她家吃饭。姑妈已八十岁了,子女都成家立业,真正的儿孙满堂,福寿双增。他们家居住在国家级自然生态村里,时值春盛,门庭外草木葳蕤,繁花似锦,莺叫不绝。我小时候常到姑妈家玩,对此居住人物风情比较熟悉。今天是带孙儿的人了,来此,真的觉得时光如白驹过隙。


在村庄里转转,给孙儿看景观,找玩伴,恰巧有爷爷奶奶辈的夫妻俩,带着一个孙儿正在吃饭。小孩儿互相喜欢,我的孙儿便蹒跚地去和她玩。主人夫妇比我大几岁,我们属一档人。他们非常热情,问我们从何而来,端出红漆条凳让我们坐下,拿零食给我孙儿吃,于是我们便攀谈起来。他们这个岁数,也不能出门打工了,只能留守在家带着孙儿在村幼儿园上学。门口如有劳力活,男主人就去做做,弄点收入支付老亲戚的人情帐,或填补家里零散开支,生活还算讲得过去。当我问及他们孙女也要上小学了,儿媳们是否计划再生一个娃时,他们告诉我,现在年青人大都只要一个娃,没时间养,觉得培养成本也高。我说还是和儿媳们商议一下,现在条件好,还是要多生娃。古话讲一根茅草叶顶一颗露水珠子,没看谁不能活。女主人说:“不敢劝,儿媳叫我们不要管那么多,再听到说生娃,他们就要炸头脑子了。”

“我们这一代大都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倔脾气,就凑合着过吧。我们岁数大了,要看得开,放得下。”我笑道。他们告诉我,还有一个女儿,已经三十三了,还没给婆家,年年催她落实好,她却说你们急什么!“人到三十三,走到桥中间。”光阴过了一半了,做上人的怎么不着急生愁。

我由此想到了一个人,她是我做大学老师同学的本科段学生。后来获得了理工类硕士学位,考上了公务员,在苏州市一个局级单位上班,工作环境不错。她想找到老师信息,通过网络搜到我打听一下。沾天才同学光,她把我也看成她的老师。通过交流,得知她三十八九岁的人,也没成家。她父母都是煤矿工人,培养她不容易。我劝她还是成个家,天下父母都想子女有个定夺,可是这样也不是个事儿。她告诉我,她们一些人抱了个团儿,双休日就去上海转两天,并已筹划未来怎么养老。我默然了,因为她们是高学历层次,我底层人的见识有限,劝说肯定苍白。“关心女孩,就是关心民族的未来”这句话,早深入人心。这些层次高,素质好的女子做母亲不是更利国利家么,不成家确实有遗憾。

眼前夫妻的女儿处境,听说在城市叫“剩女〞,大有人在。我见人就劝,可能是观念陈旧,不合时宜了。


姑父堂侄小明哥算得上我的发小,我们小时候常在一起闹。他在堂屋方桌边喝酒,一盆蒸咸肉,一盆炒莴笋,一盆大蒜炒干子,下酒的菜好。喝的是汾酒系列的小坛装、酒具是一两的杯盏,紫釉色的,酒倒盏中青汪汪的,喝酒就图喝个情趣,酒坛酒盏传统点好。春风送暖,时令菜品,来两杯,自在的人生。

小明哥父亲今年正月去世,他不出门打工了,接替父亲和母亲一起种小菜园。今年蔬菜不好卖,母亲正在剪火葱头,3元一斤,也没多少买主,小明哥一边抿酒一边和我诉说做小买卖的难处。想了解小明哥身上是不是扛着生活重担,我问问他儿子情况。小明哥一边吃菜,一边叹息,儿子不结婚、不买房、不买车,他要做个自由人。我还是叫小明哥劝说劝说,让孩子改变如此人生观。他说儿子不照家人面,不给家人劝解机会。小明哥端起杯盏,猛地吞下青汪汪的汾酒,可能醉里乾坤大吧。

趁小明哥到后厨盛饭去的间隙,我退出了他家的堂屋,不辞而别,也没顾及还在剪葱头的小明母亲,刺激的葱味追着我,消散在门外明媚的晴柔里。


是不是巧合?清明里我听说了这些年青人的事情,要么不结婚,要么少生子;见到了无奈后听之任之的家长;思考着我们应该怎样面对、适应社会的转型。我们偌大国家,需要人去守卫,去建设;我们庞大老年化的人口需要年青人的照管;我们要依靠年青人创造大量财富,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时思绪很乱。

对了,眼前的大好春光,也需要人欣赏,不能让她寂寞无主。我劝世人多养娃,守住我们的清明,不辜负我们的春光。

许召国先生简介


许召国 ,中共党员,生于1967年4月 ,1982年9月—1985年7月在舒城师范普师班学习 。现供职于杜店中学教育集团,有文字散见于报刊、网络。

许召国先生美文系列

来源:舒城视听在线 文:许召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