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一直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备受学生和家长关注。今天,教育部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
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最新的专业调整反映出哪些趋势?
【专业调整优化力度再加大】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撤销、停招专业点数大幅超过增设专业点数,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
来源:新华社
去年,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其中,新增布点1673个、撤销布点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以学科门类计,工学所涉专业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有1802个,占比53.17%。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29种新专业,亮点是什么】
此次增设的29种新专业,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再出新。
具体而言,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等专业。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其中,上海高校设立的新专业是:复旦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海交通大学人居设计专业、同济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上海海事大学国际邮轮管理专业、上海戏剧学院数字演艺设计专业。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分析,这些新专业覆盖外交、能源、航空、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培养工程师、分析师、管理者等多样化岗位。这些专业的选择基于国家政策、产业趋势、市场需求和教育改革的综合考量,旨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同时提升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
【首建超常设置机制】
此次,教育部首次建立了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对于中央最新部署、高度关注的战略领域,开辟相关专业设置即时响应“绿色通道”。张端鸿认为,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的设立,是教育部为应对国家战略和产业快速发展而采取的创新举措。通过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精准指导和资源支持,机制实现了专业设置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落地。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快速增设是这一机制的典型案例。去年,教育部瞄准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突破集中申报限制,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展现了其在时间、流程和政策上的“超常”之处。未来,这一机制可能进一步扩展到其他战略领域,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4月15日,参观者在第五届消博会低空经济展示专区亿航智能展台体验展品。 来源:新华社
除了快速响应,专业设置还提前预申报。去年,教育部首次试行了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要求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提前1年进行预申报。预申报制度为高校充分调研专业人才需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条件,留出了时间和空间,有效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热点设专业。
“一提早、一快速”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灵活性、规划性和前瞻性。目前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布点共有6.28万个,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就业工作的联动,指导高校持续调整优化存量专业,加强各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原标题:《国内大学新增29种专业,上海有哪些?为何首建超常设置机制?丨教育新观察》
栏目主编:徐瑞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