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末上海合影
这是1947年,张幼仪和四个孙子,在上海的合影。
张幼仪坐在中间位置,手中拿着一本打开的书,神态平和。孩子们衣着款式新颖。
1935年的某个黄昏,张幼仪将削好的苹果推到儿子面前。
"阿欢,你要什么样的妻子?"
儿子徐积锴的耳尖微微发红,"漂亮就行。"
这个答案让她想起二十年前,徐志摩在伦敦对林徽因的痴狂。
不过,幸好张幼仪早有准备,她不动声色地将张粹文的照片放在书案上。
张粹文
徐积锴看着照片,欣喜若狂。
凭借着张幼仪在上海的财富地位,徐积锴很快便迎娶了张粹文。
婚后,张幼仪担心张粹文重蹈自己的苦难,所以对儿媳的培养非常上心。
她为张粹文安排了严苛课程:
清晨五点的晨读,从《浮生六记》到《国富论》,午后跟着外国家教学习英语和法语。
当张粹文抱怨太累时,张幼仪提起自己的往事,“我在德国啃黑面包时,你公公正在巴黎追林徽因。记住,眼泪泡不软石头,学问才能立住脚跟。”
而张粹文也没有辜负张幼仪的爱护,数年之间,给徐家生下了三个孙女和一个孙子。
1947年,当儿子徐积锴要去美国留学之时,张幼仪当即决断,让儿媳也去留学。
7月的上海码头,张幼仪抱着四个孙儿,将船票塞进儿媳手中:“要么一起走,要么都留下”。
张粹文急得直跺脚:"娘,孩子们都还小......"
" 难道你还信不过我这个柏林留学回来的幼教?" 张幼仪打断她。
最终,儿媳张粹文也去了美国设计学院留学。
张幼仪则用心帮忙带着四个孙子,让徐积锴夫妻二人无后顾之忧。
50年代初香港合影
1949年后,张幼仪独自带着四个孙子,在香港的公寓里生活。
楼下住着一位叫苏纪之的医生,他离异后独自抚养孩子。
相近的年龄与生活的交集,让两人在日常中常互相帮衬。
时日一久,彼此爱慕的情愫,悄然滋长。
1953 年,苏纪之鼓起勇气向张幼仪求婚,张幼仪犹豫了。
她素来行事慎重,便写信给远在美国的儿子徐积锴和二哥张君劢,征询他们的意见。
儿子徐积锴回信真挚:“母如得人,儿当父事。”
二哥张君劢也回:“妹慧人,希自决。”
至亲的支持,让张幼仪放下顾虑,与苏纪之结为夫妻。
50年代中期香港合影
50年代中期之后,四个孙子相继被接到美国生活,这是他们回来香港看望张幼仪的留影。
从照片上看,张幼仪此时容光焕发,生活过得很好。
张幼仪和苏纪之婚后,确实也非常恩爱。
苏纪之原本有饮酒的习惯,一次酒后言语失当让张幼仪心生不悦,他得知后立刻道歉,此后竟彻底戒酒。
张幼仪则帮着打理诊所账目,操持家务。
苏纪之的细致关怀,让张幼仪在历经沧桑后,终于体会到了被珍视的安心。
此外,两人也时常结伴到海外旅行。
1967 年,68 岁的张幼仪与苏纪之登上飞往伦敦的航班。
这是她阔别46年后重返伤心地。在康桥的石拱桥上,苏纪之轻轻握住她的手:"你年轻时在这里哭过吗?"
张幼仪望着湖面,恍惚回到了1921年那个暴雨夜,徐志摩不留余地将离婚协议拍在桌上。
此时想起,却再无波澜,张幼仪已然放下过去。
70年代美国合影
1973 年的春天,苏纪之离世后,张幼仪被儿孙接到了美国。
这是他们在美国时的合影,此时四个孙儿都已经长大成人,张幼仪也到垂暮之年。
她在曼哈顿买了一处公寓,距离儿子徐积锴一家住的别墅仅有四个街区远。
每周日傍晚五点,张幼仪准时出现在儿子家的玄关,手里捧着刚出锅的鲜肉月饼。
儿媳张粹文总说 ,“婆婆比钟表还准时”。
但她从不在儿子家过夜。暮色时,她会披上羊毛披肩,踩着三寸绣花鞋往回走。
1988 年深秋,临终前三天,儿媳张粹文日夜守在床边。
葬礼在芬克里夫墓园举行,墓碑上刻着 “苏张幼仪”。
下葬时,儿媳把她常戴的珍珠耳环放进棺木,轻声说:“妈,下辈子还做婆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