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与棉、丝、毛并列的四大天然纤维,自古以来就深入人们的生活。尽管这些麻类作物在植物分类上各有归属,但它们都以纤维用途著称。即便在当今合成纤维充斥市场的时代,麻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麻类植物种类繁多,构成一个较庞大的家族,包括大麻、槿麻、苎麻、蕉麻、菽麻、苘麻等。
这些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拗口,但它们背后隐藏着不少奥秘。要想解开这些“麻”名谜团,还需从它们的命名渊源说起。
01
槿麻:改良劣质土壤的“英雄”
“麻类”植物中有一类尤为特别。它们具备吸收化学或物理污染土壤的能力,并将这些有害物质转化为自身的养分,因此在改善重金属超标地、旱涝地、盐碱地等劣质土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类植物就是槿麻,也称为洋麻或红麻,是一种生长迅速、成活率高且产量丰富的草本植物。
“槿”,读作jǐn,在古代汉语中蕴含深意。
一方面,它取自“堇”字所代表的饥荒之意,象征着一种花朵可食用的树木,木槿花因此又名“饭汤花”;另一方面,其字常用来形容茂盛的植物,如“槿蓠”“槿荣”等词汇。
漂亮且可食用的木槿花
作为锦葵科木槿属的一员,槿麻拥有两大显著的生物学特性:首先,它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以促进自身生长,被视作固碳作物,对碳汇有着积极贡献;其次,它具备极强的环境适应性,耐旱、耐涝、耐盐碱、耐重金属,成为改良土壤的理想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槿麻具备极强适应力的特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在山东临沂的生物质新材料综合选择基地、湖南株洲的重金属镉超标地、河南洛阳的黄河沿岸区域、江苏连云港的盐碱地等多个地点,槿麻都成功扎根生长,成为这些地区土壤改良的“英雄”。
两三米高的槿麻
02
苎麻:做了上千年衣料的“国草”
南宋末年,随着棉花在中原地区的广泛种植,普通民众的生活迎来服饰上的变革,开始穿着由棉花织就的衣物。
此前一千多年,民众的衣着主要依赖一种名为苎麻(zhù)的植物,彼时多以其古称“纻”来指代,专指用纻麻纤维制成的衣物及纺织品。
我国历史上对纻麻的最早文字记录是《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古代有名的白纻舞,即舞者穿着白纻麻制成的舞衣,轻盈飘逸。
《新华字典》上的“苎”字解释
在植物分类体系中,苎麻是蔷薇目荨麻科苎麻属植物,其叶片呈心形,叶表密布细刺,因背面呈现洁白色泽故而又称“白麻”。
苎麻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重庆、湖南等南方省份的山谷林间或草丛边缘,其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九成以上,被誉为“国草”,彰显其在国际纤维作物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苎麻的影响力跨越国界,传播至全球各地,特别是在欧美,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丝草”。
苎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苎麻因其出色的纤维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搓制麻绳,因此又获得“搓绳专家”的俗称。在制作绳索或衣物之前,苎麻需经历一道关键的预处理工序——“沤麻”。
这一过程涉及将成捆的苎麻覆盖泥土后浸泡于池塘中,历时一月有余,以便后续剥皮、纺纱等工序的顺利进行。《诗经》“东门之池,可以沤纻”,生动再现了周代民众在东门外池塘中沤制纻麻的历史画面,这一传统工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
03
苘麻:浑身都是宝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南方乡村的孩童们夏天热衷于采摘并品尝磨盘草的果实,其独特的风味宛如秋葵,既美味又令人难以忘怀。
因果实像磨盘,所以苘麻又叫磨盘草
磨盘草的正式学名为苘麻,其中的“苘”字是专为该植物所设,发音为qǐng,古时亦有人写作“䔛”。注意不要把它与“茼”(tóng)字相混淆。
作为锦葵科苘麻属的一员,苘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草本植物,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与使用历史。《周礼》“掌以时征绤之材于山农,征草贡之材于泽农”提及的“草贡”就是指苘麻。
起初,古人利用苘麻的纤维制作衣物,但随后发现其纤维品质相较于大麻和苎麻略显逊色,于是逐渐将其应用于绳索制作及包装材料上。到了宋朝,苘麻的种植与使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
苏轼在其《浣溪沙》一词中描绘的“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的田园风光,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苘麻种植的普遍性。
苘麻
苘麻全身皆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中耳炎、痢疾、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其籽实晒干后呈黑色,被称为苘麻子或“冬葵子”,具有利尿、通乳的作用,有助于顺利分娩。
此外,苘麻子富含约15%的油分,可用于制作肥皂、油漆以及工业润滑油。而苘麻的叶子则可作为野菜食用,常见的烹饪方式有炒菜、煲汤,特别是与肉类一同炖煮,味道尤为鲜美。
苘麻子,又叫冬葵子
无论是编织麻袋、麻绳,还是作为药材、食材,苘麻都展现出其丰富的价值与用途,真正做到了浑身是宝。
作者:魏德勇 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刘颖 李培元
审核专家:董文攀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