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南方日报》第JC03版:江门观察·政法
“同样的案情,
怎么在这里属于侵权,
在别的法院不属于侵权呢?”
三年前
手持不同判决书的当事人
在江海法院信访窗口发出质疑
彼时,知识产权案件裁判尺度不一、维权周期长等问题正消耗着市场主体的创新热情。如今,随着知识产权案件在江海法院实现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集中管辖,这种困惑已转化为推动创新的法治动能——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总量下降50%、调撤率达30.4%、部分案件审理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这些数据正勾勒出江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图景。
首案突围
完善裁判标尺推动行业发展
新会陈皮产品上贴着的“一品一码”数字身份证,正吸引越来越多消费者扫码查验。这一溯源体系的使用范围正逐步扩大,背后离不开江海法院审理的一起涉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案件。
2022年,阳江某陈皮公司作为新会知名陈皮公司的特许经营商,却在经营过程中采取不当手段,在“真包装”中掺入普通柑皮假冒“新会陈皮”进行销售,从而非法获利。这起涉商标侵权案被诉至江海法院。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贵比黄金的新会陈皮,2006年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次侵权的产品跟以往不一样,新会陈皮有着其特有的商业价值。”“判决结果不仅要实现惩戒效果,还要能有效遏制潜在侵权行为。”
新会陈皮涉商标侵权案被诉至江海法院。受访者供图
作出裁判前,审判团队就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旦适用惩罚性赔偿,惩罚范围又是多少才合适呢?”
作为首起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知识产权案件,没有过往的经验作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翻阅大量的案例和法条后,审判团队从“主观恶意”“情节严重”两要件、“倍数”“基数”两要素等方面,分析该案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问题。最终,突破性地以对特定地理标志有重大影响的商标知名度及其商业价值纳入惩罚性赔偿计算体系,判决侵权人向新会知名陈皮公司赔偿9.9万元。
这种破冰精神在全市首例涉假冒电子烟刑事案件中得到延续。案件涉及20名被告人,囊括商标类犯罪全部罪名,案情错综复杂,形成以深圳、东莞、佛山、江门、湛江等城市为主的犯罪网络,且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境外。同时,该案件又碰上电子烟管理办法实施,非法经营电子烟以非法经营罪论处。
面对“跨法”交织,“管辖”争议,犯罪行为的定性愈加困难。摆在审判团队面前的是:如何准确查清犯罪事实、精准适用法律、依法量刑。
当时,审判团队在100多本案卷中抽丝剥茧,从原材料采购到非法生产,再到对外销售等环节逐一梳理每个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同时,以电子烟管理办法实施作为分界线,坚持从旧兼从轻、罪刑相适应、“跨法犯”原则对各被告人的行为进行认定。
此外,审判团队对涉案品牌电子烟物品逐一梳理,并现场走访核验存放的仓库,制作长达25页的清单。针对辩护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非法证据排除、犯罪时间、认定标准及数额等5个争议焦点逐一分析击破。100余天20余万字的审理报告,128页的判决书最终成稿,依法从重从快对20名被告人给予处罚,将主犯刑期精准定格在五年六个月。
该案生效后,电子烟非法交易的犯罪网络直接被摧毁,合法电子烟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公信力得到提升,消费者健康和权益得到了保护,推动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则塑造
破解裁判尺度差异难题
在江海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团队的办公区域,成摞的典型案例汇编成为法官案头标配。这些凝聚司法智慧的裁判文书,正在转化为统一法律适用的标尺。
翻开其中一本,三则裁判彰显着司法规则的塑造力:面对电商平台隐形的侵权行为,审判团队适用“互联网环境下商标地域性系法律效力范畴”的裁判理念,为电商企业划定运营红线;针对电台未经作者许可转载其文字作品并在自媒体上误署他人姓名的行为,审判团队明确作品传播场景不影响授权的必要性、非营利性使用仍需取得许可的准则,推动建立“先授权、后使用”的自媒体作品使用底线规则;在国潮设计著作权争议中,审判团队破除“登记证书万能论”,判决强调“登记证书不豁免实质审查义务”,从源头上推动国潮文化领域版权权属的健康发展。
镜头移至会议室,孟宗法官审判团队正拿着判决书在讨论如何提炼案例。“这是我们近期审结的人力资源商业秘密纠纷,针对被告‘客户信息属于行业通用资源’的辩称,我们通过细节比对,运用‘接触+实质性相同+合法来源抗辩’证据规则,最终认定原告根据多年行业经验总结出来的客户资源、商务合同模板及提成分配机制表具有秘密性、商业价值性且已对其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判决离职员工向原告赔偿60万元。该案确立的认定标准,现已成为辖区企业构建内部管理体系的范本。”孟宗介绍道。
“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后,我们先后审理了6000多起知产案件,从这些案件中建立典型案例培育机制,审判团队积极用好用活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等平台不断提高审判质量,通过‘个案审理—规则提炼—类案指引’三步工作法,实现从‘一案一判’到‘类案同判’的跨越。”江海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三年来,江海法院先后有1个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1个案例入选广东省高院2024年发布的知识产权刑事典型案例,1份裁判文书入选江门市法院2023年度优秀裁判文书,5个案例分别入选2022年度至2024年度的江门市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
数智为翼
构建知产立体化保护新生态
在数字时代,版权纠纷复杂多变,侵权行为甚至蔓延至境外,传统审判模式面临全新挑战。江海法院以“数智驱动”破译审判密码:以技术之矛攻技术之盾。
在摩托车车灯设计侵权案中,针对车灯设计独创性认定难题,江海法院探索使用“版权AI智审”应用平台,对涉案作品进行全网图像溯源、图片查重、创新参考,将独创性认定从主观判断转化为数据支撑的精准裁判。
技术手段同样革新了跨境纠纷化解模式。在“B.DUCK小黄鸭”侵权案中,身处香港的权利人在线出示商标权属证明,律师在广州实时展示侵权商品链接,侵权方在自家工厂内演示整改方案,法官在江海法院知识产权远程调解室主持这个“三地四方”的在线调解,实现了有效的沟通,案件当场调解成功,并在调解平台上签章确认调解协议。
与此同时,江海法院还致力于打造立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圈,构建“跨域协同+专业解纷+行业自治”的三维共治体系。调解室墙上悬挂的8面锦旗与10封感谢信,就是最好的见证。
近年来,江海法院与快速维权中心共建“调解—确认”快车道,实现行政调解与司法确认的无缝衔接。据统计,15%的知识产权案件通过快速维权通道得以解决,累计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300余万元。2023年11月成立的知产纠纷律师调解工作室充分释放律师的专业效能,知识产权案件调解率稳定保持在35%左右。
“法治体验”“法治沙龙”“法治帮扶”等活动已成为高新园区企业获取知识产权风控点的重要渠道。三年来,江海法院牵头联动多个部门举办普法活动30场,下沉园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18次。
“现在不仅能预判诉讼结果,更能预见创新风险,这才是司法保护的最大价值。”在知识产权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上,辖区企业参会人员如此说道。
从首案探索到统一裁判尺度再到构建保护矩阵,江海法院用三年时间证明:知识产权审判不仅是定分止争的利器,更是创新生态的基石。
来源:南方日报
排版:谭年安
编辑:古慧琳
审校:何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