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圣
“英伟达理论上可以在台湾以外的地方制造芯片,但中国大陆市场不可能被取代。”这句话不是来自什么大陆官员,而是出自全球半导体霸主英伟达CEO黄仁勋之口。当黄仁勋再度访问北京,亲口重申这一事实时,岛内“台独”政客和绿营媒体几乎集体跳脚,像是被人当头浇下一桶冰水。
实际上,这句话他不是第一次说,而是重复了一年多前的表态。但当这一观点在特朗普政府加码对华科技脱钩、台积电持续被掏空、全球科技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再次被提起,其爆炸性已远超当初。黄仁勋的另一句话更是“补刀”:“中国大陆占美国科技产业市场约三分之一比重,如果美国公司无法与中国大陆进行贸易,它们将遭受巨大损失。”一句话,打碎了华府对中国市场“可有可无”的幻想,也戳穿了赖清德当局“脱中入北”的政治谎言。
岛内绿营最不愿面对的现实,就是他们口口声声要“去中国化”,但全球科技巨头嘴里讲出的却是“离不开中国”。尤其是黄仁勋这样重量级、又被他们吹捧为“台湾之光”的人物公开唱反调,令民进党陷入极度尴尬。民进党可以攻击大陆的企业家,却难以攻击在美国成功创业、在华尔街有极高声望的黄仁勋,偏偏他又是台南出生,祖籍浙江,在国际上长期被视为“华人之光”,这种来自自己人“背后的响亮一耳光”,让绿营政客无从招架。
英伟达目前绝大多数高端芯片生产仍由台积电代工,这是台积电引以为傲的技术高地。然而黄仁勋却说,理论上可以不在台湾制造,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台积电对于英伟达的重要性并非不可取代,而中国大陆的市场却是无可取代的。这种逻辑转变,不是情感偏向,而是冷冰冰的商业现实:产能可以复制,市场无法搬家。即便技术暂时领先,若不能紧紧抓住最大的需求方,也只是“空中楼阁”。
更令绿营焦躁的是,台积电正在被“美化”成美国资产。在赖清德当局默许甚至推动下,台积电大举西迁,投资千亿美元在亚利桑那设厂,结果新厂连年巨亏、成本高企、技术受限,反观大陆南京厂稳健盈利、运营高效。明明赚钱的是大陆,烧钱的是美国,岛内政客却还在为“护美厂”自我感动。这种逻辑荒谬至极,却又完全符合“台独”集团“逢中必反”的病态心理。
黄仁勋对中国大陆的高度评价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久观察和深度参与后的理性判断。他不仅赞扬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更直接指出,美国试图遏制华为“搞得一团糟”。去年他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演讲更是直言不讳地说,粤港澳大湾区在机电一体化与AI融合方面全球领先,未来可能超越硅谷。这些话,不仅让民进党感到“背叛”,更让他们意识到,在真实的科技世界里,意识形态从来不是决定地位的标尺。
英伟达刚刚公布的财报也狠狠打脸那些叫嚣“脱中”的人:2024年营收高达1305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大陆市场的营收为171.08亿美元,同比暴增66%,创下历史新高。这不是谁给面子,而是中国庞大的AI与算力市场真实反映的需求强度。黄仁勋当然明白,谁拥有未来的市场,谁就拥有未来的主导权。英伟达的全球布局若失去中国,不仅会损失利润,更将丢掉产业话语权。
而现实已经在发生反噬。今年年初英伟达股价一度突破153美元大关,风头无两。但短短三个月后,随着中美贸易战加剧、美股震荡、AI新势力如DeepSeek快速崛起,英伟达股价一路跌至101美元,蒸发市值超6万亿元人民币。黄仁勋并非不明白这背后的警讯,他对中国的态度也愈发明晰,那就是:不能失去、不能轻视、更不能对抗。
讽刺的是,岛内有些绿媒非但不反思美方的科技霸凌,反而质疑黄仁勋“在关键时刻向北京递投名状”。“台独”分子在崩溃边缘咬牙切齿,却忽视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如果连黄仁勋都意识到与中国合作才是生存之道,那么赖清德口中的所谓“脱中”,到底要把台湾经济带向何方?
有岛内网民开始担心,英伟达将海外总部设在台湾的安排是否“要黄了”。当连这样一件原本被视为“台湾荣光”的象征都可能因政治失控而动摇,就足以说明岛内执政当局正在用意识形态动摇经济根基。
全球科技产业正处于重构周期,谁能稳住市场,谁就能赢得未来。大陆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已经不是一个假设,而是科技巨头们身体力行的选择。黄仁勋说出的话,只是将这个人人心知肚明的事实公开化。而恼羞成怒的,不是产业本身,而是那些幻想可以靠“反中”获得存在感的政客。他们不是不懂现实,而是怕现实太清醒。
黄仁勋点破真相,民进党跳脚崩溃。这就是现实与幻觉的差距,产业逻辑和政治口号的对撞。世界会继续前进,而那些执迷不悟的“台独”政客,只会被历史无情地甩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