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织梦·绘彩——纺织艺术品的奇幻之旅”在闵行区虹桥镇文体中心展陈,吸引众多居民前来参观。其中,虹桥镇本地手作人史莺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她以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纺织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从宫廷补绣到布艺贴画
布艺贴画又称宫廷补绣,原先用于“打补丁”。随后逐渐发展为一种以布料为主要材料,通过剪裁、拼贴、缝制或粘合等手法创作的装饰性艺术形式,结合绘画的构图与纺织品的质感,以纯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现出丰富的色彩和肌理效果。
布艺贴画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最初是后宫嫔妃为打发时间而制作。明清时期在民间主要用于装饰腰兜、鞋子、衣服、小孩帽子以及家庭日用品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布艺贴画逐渐演变为单独构图的民间艺术品,题材也变得丰富多彩,从历史名画、自然风景、花鸟鱼虫,到古代侍女、梅兰竹菊等。
艺术世家,科班淬炼
虹桥镇本地手作人史莺,是布艺贴画技艺的代表性传承者。她曾就职于工艺美院,有专业的油画背景,母亲是旗袍制作工艺师。她师从布艺贴画刘光彩、药斑布柳玉成、香囊陈杏芝等老师,擅长药斑布印染、布艺缝制、贴画、刺绣、粘土、油画等。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史莺介绍,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这样的说法,比如牡丹象征富贵(花开富贵)、鱼隐喻“有余”(年年有余)、松鹤代表长寿等。装饰图案除了体现视觉美感外,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吉祥象征。
一幅名为《虹桥老屋女孩》的作品,采用了布艺和油画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是由刘光彩和史莺共同完成的布艺贴画。作品中,背景是青瓦白墙的古镇村落,近景是身着乡村服饰的女孩,头戴青布白花头巾,手里拎着竹篮,正从一棵柿子树下走过。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映得女孩的脸颊都红了……史莺完成油画基底后,刘光彩用布艺贴画完成人物创作,将曾经的虹桥乡村风光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画面栩栩如生。
史莺介绍,该作品在粗粝与细腻、传统与当代之间,构建了一份视觉化的乡愁档案。通过布艺贴画的方式将儿时记忆中的场景呈现出来,希望可以“留住乡愁”,启发大众关注手工艺的当代叙事手法。
欢乐友爱的大家庭
找图、描边、分解……关于布艺贴画创作的步骤,史莺娓娓道来。“布艺贴画并不难,做好的关键在于细心与耐心。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发现手工的乐趣。”
以展厅长卷图作品《虹桥源》为例,这是一幅“牛仔创意作品”——史莺和她的学员们拿出家里不穿的牛仔裤,将环保理念融入布艺创作中,留裁、拼叠,勾勒出极具生活气息的水墨虹桥镇老景。凑近看可以发现,在老屋的制作上,有些屋子颜色深一点、有些则浅一点,这是因为每家的牛仔裤颜色都不相同,才构成了这幅独一无二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镇政府支持下,虹桥镇华光城居民区开设手工布艺班,定期免费授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员,有些学员已经加入班级8年了。“坚持下去的最好动力莫过于‘喜欢’,一群喜欢手工制作的朋友聚在一起,拿出家里闲置的防尘袋、被套、旧衣服,共同创作新作品,我们也在过程中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史莺说。
“创意”和“与时俱进”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史莺表示,下一步,自己将结合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元素,设计发卡、胸针、包袋等相关文创作品。在文化传承上,计划通过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更多与现代家居相配套的装饰画,打造独特的家居美学。
记者:徐宇扬
供稿:闵虹
初审:陈梦玲(实习)
复审:范仲毅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