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田国兴

军旅岁月靓青春 半世年轮纪芳华

——珍藏在心中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记忆 (中)

我的老班长

在部队,班长是最基层的领导。班长就像老师和兄长,他既是兄长又是恩师、既可敬又可亲,我们与他犹如兄长和小弟、学生的关系。他教我们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教我们怎样做人做事,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士兵。他领导和带领我们在军队里由新兵蛋子逐渐步上正轨、走向成熟,培养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班长王清明

我的班长王清明是陕西宝鸡人,1966年入伍,高中文化,瘦高个儿。他精干机灵,两目炯炯有神,腰板直挺,站如松、行如风;他温柔和蔼,语言幽默,出口成章;他乐观无私,气质优佳,讲话干脆利索,写得一手漂亮流利的钢笔字,是我们公认的美男子。他对战士极其关怀,能力也在三连班长中遥遥领先。自我分到六班之后,与班长十分投缘,相处的很融洽。班长非常器重我,在学习、训练、生产、生活中都给了我很大的关爱和帮助,他是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位恩师。

老班长助人为乐,扶困济贫。同我一起入伍来自武威的一位战友家中十分贫穷,他的母亲重病住院,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医药费。老班长得知情况后,以这个士兵的名义为他母亲电汇了80元。按老班长4年军龄每月津贴费11.50元,这是他7个月的津贴费。那个年代里,没有几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好的,能够毫不犹豫地贡献出半年多津贴费帮助战友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然而,我的老班长却做到了。这种担当与实际作为,彰显了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班长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无论学习、训练、生产,都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他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是一位好班长,好兄长。虽然老班长和我们的相处时间不长,但他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人生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特别是乐观豁达的心胸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给了我智慧和力量,他与我在8个月的骑兵岁月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肝胆相照,使我的骑兵岁月顺风顺水,为我在后来的4年步兵岁月和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部队改编后,老班长王清明提干,担任了五十九团一营营部第一任书记员(俗称书记)。1970年,他在师教导队学习参谋业务一年,结业后调师司令部作训科任参谋。1978年,转业到甘肃省临夏州政府工作,后调临夏州检察院工作,2003年退休,现随儿子定居北京。遗憾的是,自部队改编后至今50多年,我与他再未见面。在此,我衷心地感恩老班长对我的关怀和栽培。

2017年9月8日,我参加五十九团八连战友聚会时,幸遇66年入伍的陕西宝鸡老战友王居科(我的入党介绍人)。与他交谈中,得知了老班长王清明的信息。同年10月,我与老班长加了微信经常聊天,以此弥补我对他的思念和牵挂。

圆梦重访故地

时光跨越半个世纪。时隔52年后的2021年7月9日至11日,因女儿文梅在甘南州碌曲县藏中支教期满,贤婿薛向权前往碌曲接文梅,我便与老伴一同结伴乘顺车重访故地。

当年,我当骑兵时未能前往甘南大草原的遗憾得以梦圆。我们游览了当年牧马场——尕海湖、碌曲县则岔峡谷、玛曲县天下黄河第一湾,甘肃、四川交接处南郎木寺,阿万仓湿地公园等旅游风景名胜地,得以亲眼见证了甘南大草原的无限美景。

重回故地,我探访了临夏洪水沟骑四团老营房。如今,这里已成为西部战区训练基地。经与门岗哨兵协商,说明我原在骑四团服役,此行专为来故地重访。哨兵是一名帅气的甘肃静宁籍士官。听我说明原因后,他很理解我的心情。同是当兵人、心心总相印,他亲自带领我们进入营区内。营区内已被夷为平地,老营房已全部拆除、老树木也尽被砍伐,院内长满了杂草,里面安置了各种训练器材。唯一被保留的历史性标志,就是原骑四团大门内侧的数间门房。原营房南大门已被砌成墙,现营房大门开在北面。

游览了临夏名胜古迹东公馆,遗憾的是原骑二师师部驻地蝴蝶楼未能如愿游览,因内驻扎火箭军部队,谢绝游览参观。

52年弹指一挥间,11日


2021年7月田国兴与妻子、女儿、女婿重回临夏洪水沟骑四团老营房




洪水沟营房

五、北疆劲旅 贺兰雄鹰

1969年9月25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骑兵第二师改编为陆军第二十师》的命令;10月5日,兰州军区下达了《关于骑兵第二师改编为陆军第二十师》的命令。骑兵第二师(四、五、六团)与甘肃省军区独立步兵团第二团合编为陆军第二十师。

陆军第二十师辖步兵五十八团(由原甘肃省军区独立步兵第二团改编)、步兵五十九团(原骑兵四团改编)、步兵六十团(原骑兵五团改编)、炮兵团(原骑兵六团改编),原骑二师直属警卫连、喷火连、通信连和医院也随之改编为陆军第二十师直属单位。

师部机关驻石炭井区八号泉,直属单位分驻平罗县城、大武口区、大磴沟、塔塔沟、陶斯沟、八号泉等地。五十八团驻平罗县城,后移驻清水沟;五十九团驻平吉堡奶牛场,后移驻宗别立镇;六十团驻石炭井区,后移驻41号地域;炮团驻银川镇北堡和贺兰县金山公社一带,后3个营移驻呼鲁斯太镇、一个营移驻石炭井三矿。

新兵连任文书

1969年11月18日,我被任命为接兵部队新兵连文书,跟随首长去江苏泗洪县接新兵,从临夏市乘坐汽车到兰州火车站改乘火车。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北风猎猎、寒气逼人。接兵部队乘坐火车,由陇海铁路途经西安、潼关、郑州、徐州,跨越4省地,行程40多个小时,到达泗洪县。

接兵团团长陈佃及各位连长与泗洪县人民武装部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征兵工作,确定征兵数量、各阶段任务和时间安排。1969年12月,泗洪县征新兵的总数1435人,经会议研究分配各公社名额如下:

青阳镇:9人,朱湖公社:55人,五里江农场:8人, 七庄良种场:4人,小楼公社:51人, 管镇公社:87人,车门公社:60人, 城头林场:25人,兴隆公社:39人, 陈集公社:76人,梅花公社:41人,金镇公社:53人,界集公社:54人, 归仁公社:75人,太平公社:49人,峰山公社82人,上塘公社:61人,曹庄公社:48人,铁伏公社:44人,重岗公社:46人,石集公社:31人,王集公社:40人,龙集公社:57人,崔集公社:55人,鲍集公社:56人,魏营公社:59人,双沟公社:40人,芦沟公社:37人,陈圩公社:53人,半城公社:19人,洪泽湖农场军管会:7人,畜牧场:8人,县直机关单位:6人。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报名;第二阶段,目测筛选;第三阶段,体检政审;第四阶段,发放“入伍通知书”,新兵交接。征兵工作从11月21日开始,到12月15日结束,历时25天。

泗洪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不仅是孕育古代文明之地、人类起源中心之一、著名的中国名酒之都和生态旅游之乡,更是一片红色热土。抗战时期,这里是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皖东北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新四军四师移驻泗洪县半城镇大王庄。在彭雪枫和邓子恢、刘瑞龙、张震、吴芝圃等领导下,英勇的淮北军民反“扫荡”、反“蚕食”,阻击敌军东进,先后取得大小数百次战斗胜利,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基者江上青等4100多名烈士长眠于此。为悼念先烈,国家和泗洪县人民政府先后修建了泗洪县烈士陵园、彭雪枫墓园、朱家岗烈士陵园、龙集镇应山烈士陵园、双沟惨案公墓和双沟陈毅纪念馆等。烈士陵园数量、占地面积和安葬烈士人数,均为江苏省县级之最。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泗洪人民传承发扬老区红色血脉、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一批又一批推送子弟当兵保家卫国。

泗洪县有70多万人口,全县有26个公社、1个镇、4个农林牧场以及县属有关单位。接兵团划分出10个片区,一个接兵连分包3个公社,每个接兵连由14人组成。我所在的接兵连,由连长姚启玺带领班排长前往重岗公社、石集公社、车门公社征接新兵142名。

战争年代,泗洪县是红色苏区革命根据地。县和公社领导干部,不少都是从部队转业的;县级干部中,有的竟是正副师职级;县属各局和公社一、二把手中,有的竟是正副团职级。解放前后,泗洪县涌现出很多将军和师团级干部,他们为共和国建立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因此,这里群众基础好、思想觉悟高,干部素质好,各级领导班子战斗力强。这一切,对开展征兵工作极为有利。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报名。接兵连深入到每个大队和生产队,召开社员会议宣传讲解征兵工作的重要性和安排部署,使征兵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个村队适龄青年热情很高,踊跃报名、个个争先。其中,有本人积极报名的、有兄弟争抢报名的、有父母替儿子报名的。更有甚者,还有新婚妻子热情支持丈夫报名参军的。这些场面无不令人感动,使人联想到战争年代苏区人民踊跃当兵、极积支援前线的火热场景,也见证了苏区人民的精神境界和崇高品德。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热血男儿志在报效祖国,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全村光荣。全国学习解放军,军人至高无尚。基于此,第一阶段宣传动员报名呈现出轰轰烈烈、积极踊跃、热情高涨的喜人局面,涌现出许许多多动人事迹感人至深、可赞可颂。

第二阶段目测筛选。集中报名适龄青年测试五官、智力,在队列操练中检测每个人身体外观的基本状况,大体确定体检人员,要求公社武装部长和接兵官兵切实把好关,并做好被筛选下来的适龄青年的思想安抚工作。

第三阶段体检政审。体检在各公社卫生院初检之后,选出的人员再到县医院全面检查确定体检合格者。然后,各公社武装部长会同接兵人员一起政审,再到县武装部同接兵部队一起定兵。

第四阶段由县武装部发放“应征入伍通知书”,最后被征新兵集中到县武装部交接。

征兵期间,作为文书的我跟随接兵连排长,在所分配的3个公社往来联系,认真掌握每个阶段的进展情况上报下传,并采集信息、填写报表、登记造册,建立每一个入伍新兵的档案,对档案袋封启。

在泗洪征兵的日子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军民鱼水般的情谊和老百姓对子弟兵的热情关爱。每当我们到应征入伍青年家中走访时,老百姓都热情地用家里过节才肯拿出的鱼肉、米饭、美酒来款待我们,而他们平日里吃的都是玉米面、红薯粥,很少吃大米白面。60年代的老百姓,生活是很艰苦的。他们用这种方式,真诚表达出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我们在每顿饭后,均按规定标准留下半斤粮票和5角钱。接兵部队官兵,人人发扬我军光荣传统,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地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关爱。

历时25天,泗洪县征兵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全县征接新兵1435名,其中58团205名、59团1210名、60团20名。

新兵集中在县委党校大院内。党校大院面积约2000平方米,聚集了三四千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为每个新兵前来送行的亲人有一两人,有父母送儿的、弟妹送哥的、新婚妻子送丈夫的,人们难以割舍亲情、爱情。县武装部新兵集中和交接,整整用了一天时间。交接后,接兵部队对新兵进行了组编,按班排连编制每连128人、每排42人、每班14人。12月15日晚,泗洪县人民政府、县武装部召开欢送新兵联欢会。县领导和武装部长分别讲了话,陈佃团长也讲了话,新兵代表发言表决心。会后,武装部用丰盛的晚餐热情招待了接兵部队全体官兵。

部队在临行前,购买了当地名酒“双沟大曲”,备足了途中食用的馒头满载而归。




新兵乘坐军用专列

1969年12月16日早,接兵团官兵带领全体新兵乘汽车先到宿迁县,在宿迁京杭大运河码头改乘轮船,坐船过洪泽湖,经高良涧、淮阴闸、泗阳闸、皂河闸,到大运河畔的邳州码头下船。当晚,在邳县乘坐军用专列(闷罐车)沿途经徐州;到徐州后,沿着陇海线向西行驶。列车像一匹驯服的战马向前奔驰,把车外的一切风景都抛在后头,并途经开封到郑州。上午9点,在郑州站吃了一顿饭后,继续向前行驶;下午2点,列车在洛阳东站短暂停留半小时后继续前行。行至三门峽兵站吃过饭后,因前方铁路出现故障,在此处停留两天后继续行驶,并途经宝鸡、天水、兰州。在兰州兵站吃饭后,列车调头向银川方向行驶。

确保安全,顺利把新兵带回营房

接兵部队官兵,整整七个昼夜没合眼睡觉。饿了就啃冷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常常挨饿受冻。多人拥挤在闷罐车内,空气混浊、又闷又臭;每节车箱备有简易马桶,专供人们大小便使用;途中列车会车,站内停车一律不准下车。列车到达宁夏青铜峽车站后,连长通知全体人员开始打背包行李。12月22日凌晨2点,列车到达黄羊滩车站,59团三营接兵官兵在此下车。下车后,三营营长王贺林集合部队,给各连分拨新兵;分配完毕后,由各连连长带领新兵到各自营房。



自1969年11月18日从临夏市洪水沟出发,到江苏省泗洪县接兵;再至12月22日到达宁夏黄羊滩三营驻地,共历时34天,我们的接兵任务圆满完成。

1969年12月17日,陕西省乾县、礼泉县新兵到达部队;12月21日,山东省高唐、冠县新兵到达部队;12月22日,江苏省泗洪县、宿迁县新兵到达部队。至此,二十师从江苏省连云港市、泗洪县、宿迁县,陕西省乾县、礼泉县,山东省冠县、高唐县等地征接的数千名新兵陆续补入部队,陆军二十师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甲级陆军野战步兵师。

一周后,我们迎来了1970年元旦佳节。70年代开局之年,人新地新部队新,一支带着长征精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红色历史与光荣传统,由骑兵改编为步兵的铁血劲旅迎来了自己的新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自此,开始了扎根贺兰山、守卫贺兰山、建设贺兰山、戊边卫国、镇守北疆的全新岁月!

五十九团三营驻守黄羊滩戍边军垦

三营编制

三营营长:王贺林

副 营 长: 刘世祥 丁学仁

教 导 员:赵志福

副教导员:李景新

管 理 员:尹新民 祁三维

营部书记:陈明德 冯 涛

军 医:穆志福 陈宝民

通信班长:王 成

七连连长:郭安福 指导员:尉相儒

八连连长:姚启玺 指导员:魏万华

九连连长:刘学智 指导员:曹建邦

机枪连长:郭正章 指导员:魏执华

炮连连长:罗文礼 指导员:马永贵

步兵五十九团三营八连 历任连排干部名单:

历任连长

第一任:姚启玺 (1969.10~1971.11)

第二任:宁殿武 (1971.12~1978.08)

第三任:李明珠 (1978.09~1979.12)

第四任:何明军 (1980.01~1980.10)

第五任:孟留甫 (1980.10~1981.08)

第六任:黄德航 (1981.08~1983.10)

历任指导员

第一任:魏万华 (1969.10~1973.01)

第二任:左维光 (1973.02~1978.01)

第三任:何明军 (1978.01~1979.12)

第四任:徐嘉美 (1979.12~1983.03)

历任副连长

第一任:宁殿武 (1969.10~1971.11)

第二任:刘志礼 (1971.11~1978.10)

第三任:罗开发 (1978.11~1981.09)

第四任:颜福东 (1981.10~1982.10)

第五任:何礼华 (1982.11~1983.09)

历任副指导员

第一任:薛明璞 (1969.10~1971.11)

第二任:王居科 (1971.12~1976.06)

第三任:陈其才 (1976.07~1978.12)

第四任:徐嘉美 (1979.03~1979.07)

第五任:陈世贵 (1979.08~1981.07)

第六任:翟志强 (1981.10~1983.10)

历任排长

第一任一排长:王拴劳 (1969.10~1971.11)

第二任一排长:孙云中 (1971.12~1973.12)

第三任一排长:钱西球 ( 1973.12~1979.06)

第四任一排长:李开银 (1979.07~1982.12)

第一任二排长:强关保 (1969.10~1971.11)

第二任二排长:失 联(0000.00~0000.00)

第三任二排长:陈世贵 (0000.00~1979.07)

第四任二排长:何礼华 (1979.07~1982.10)

第一任三排长:刘志礼 (1969.10~1971.11)

第二任三排长:白复义 (1972.05~1972.09)

第三任三排长:谷其同 (0000.00~1979.06)

第四任三排长:王明和 (1979.07~1982.10)

第一任四排长:冯有记 (1969.10~1971.11)

第二任四排长:冯 涛 (0000.00~0000.00)

第三任四排长:董明礼 (1978.01~1979.02)

第四任四排长:李锦富 (1979.12~1981.12)

第五任四排长:王 平 (1982.08~0000.00)

历任司务长

第一任:王居科 (1969.10~1971.11)

第二任:沈东兵 (1971.12~1979.11)

第三任:马能义 (1979.12~1983.12)

历任连排干部,根据连长姚启玺、宁殿武、何明军、黄德航,指导员魏万华、徐嘉美等领导提供的材料录入《我的连》纪念册。


合影,后排右三田国兴

六、肩担重任 履职尽责

1969年12月接兵归来,我任八连首任文书。

八连编制:辖4个排、13个战斗班、1个炊事班、一个连部通信班。八连官兵共计152人,其中1958年入伍2人、1960年入伍2人、1966年入伍5人、1968年入伍12人,1969年入伍17人、1970年入伍114人,江苏泗洪76人、连云港8人,陕西乾县30人,其它来自甘肃、陕西、宁夏、江苏、辽宁5省(区)12个市县区,党员26名、团员34名。

八连首任连排干部、班长名录:

连 长:姚启玺,1958年入伍,(甘肃省镇原县)

副 连 长:宁殿武,1960年入伍,(辽宁省本溪市)

指 导 员:魏万华,1958年入伍,(甘肃省榆中县)

副指导员:薛明璞,1960年入伍,(甘肃省环县)

司 务 长:王居科,1966年入伍,(陕西省宝鸡县)

一 排 长:王拴劳,1966年入伍,(陕西省凤翔县)

二 排 长:强关保,1966年入伍,(陕西省凤翔县)

三 排 长:刘志礼,1966年入伍,(陕西省宝鸡县)

四 排 长:冯有计,1966年入伍,(陕西省宝鸡县)

给 养 员:沈东兵,1968年3月入伍,(宁夏银川市)

炊事班长:李 成,1968年3月入伍,(宁夏灵武县)

一 班 长:王风才,1968年3月入伍,(宁夏永宁县)

二 班 长: 张文海,1968年3月入伍,(宁夏银川市)

三班班长:曹生俊,1968年3月入伍,(宁夏永宁县)

四 班 长:鲁生祥,1968年3月入伍,(宁夏永宁县)

五 班 长:于文斌,1968年3月入伍,(宁夏银川市)

六 班 长:王金劳,1968年3月入伍,(宁夏灵武县)

七 班 长:蔡万泽,1969年3月入伍,(甘肃省武威县)

八 班 长:杨爱生,1968年3月入伍,(宁夏永宁县)

九 班 长:郭金智,1969年3月入伍,(甘肃省武威县)

十 班 长:高军元,1969年3月入伍,(甘肃省武威县)

十一班长:位正孝,1968年3月入伍,(宁夏永宁县)

十二班长:赵登山,1968年3月入伍,(宁夏永宁县)

机一班长:艾英俊,1968年3月入伍,(宁夏银川市)

机二班长:王玉久,1969年3月入伍,(甘肃省景泰县)

机三班长:钱万产,1969年3月入伍,(甘肃省武威县)

通信班长、文书兼军械员:田国兴,1969年3月入伍,(甘肃省景泰县)

通 信 员:达宗全,1969年3月入伍,(甘肃省景泰县)

司 号 员:王兴吉,1969年3月入伍,(甘肃省武威县)

通 信 员:孟 雷,1969年12月入伍,(江苏省泗洪县)

卫 生 员:周大明,1969年12月入伍,(江苏省泗洪县)

理 发 员:吴全生,1969年12月入伍,(陕西省乾县)

立足本职 尽心竭力

通信班共有6人组成,号称“八大员”。在连首长统一领导下,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传递连首长的指示命令,上请下达,保护首长,努力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这些兵,都是经过严格考察选拔后各任其职,他们一般都是初中文化程度,聪慧精敏、机智伶俐、英俊潇洒。八大员是连首长鼻子底下的兵,连首长的信息都由他们传递,工作做的优秀,容易入团入党,也容易提升干部。



作为连部首任文书,一切都是从头开始。连队编制、各排班人员花名册、武器配备等,都要建立档案,做到人员与配备武器枪支号码相符。我的职责就是根据连首长的指示:一、做好军事训练的详细安排表和考核成绩的汇总及书面总结材料报告;二、军垦生产任务的计划安排和进展程度统计;三、起草开展政治教育的动员报告,总结材料,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争创工作的动员报告,每季度检查、半年初评、年终总结报告材料;四、填写登记全连官兵的军政编制实力、各种武器配发到官兵手中的登记表,弹药消耗与库存表等。这些资料,在每月底都必须准确无误地上报营部书记员冯涛和团司令部、政治处。

营里给连队配置了武器弹药,一排、二排、三排配备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班用轻机枪,四排配备四〇火箭筒和六〇迫击炮。

总之,文书工作包括连队军事、政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一切工作,要求细致全面。争创“四好、五好”运动,要的是过硬的军事素质,更需要文书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加以提炼总结。可以说,做好文书工作至关重要。文书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连首长的工作。

八连连长、指导员都是1958年入伍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学毕业生,副连职干部是1960年入伍的,排级干部是1966年入伍的。60年代前的兵员,文化程度初、高中的很少,尤其是贫苦农民的子弟,文化程度都很低。但那个年代当兵提干,必须是贫下中农,出身要好、根红苗正。如果战士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就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我是1968年毕业的“老三届”初中毕业生。实际上,初中三年只上了一年的文化课,初二、初三两年跟形势搞了“文化大革命”,算不上是正儿八经的初中毕业生。担任连队文书,如此重的担子使得我不得不加强学习,且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要学习文化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熟记经典文章、提高写作能力。六七十年代,政治是统帅、政治是灵魂、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部队工作更是这样。除了学习马列、毛著,还要学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议”和林彪《思想政治工作论述》,重点部分必须熟记。为了在写作上适应形势需要,连队订阅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人民军队报》和《红旗》杂志等报刊我都要认真阅读,重点摘要在笔记本上或剪辑成册,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品和写作能力。





我干了两年文书,每年开展的政治运动、政治教育和“四好、五好”活动等,都要月月分析、季季小评、半年初评、年终总评,每项活动都要写材料。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有时常常加班到深夜两三点甚至拂晓。另外,还要定期出黑板报和墙报专栏,又兼职连队通讯报道员,向报刊杂志投稿。我写的《党指挥枪》等文章,曾在《宁夏日报》和《人民军队》报刊登。同时,我还经常参加团举办的各类学习班。在这两年里,我受益匪浅,文化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理论水平、思想觉悟、政治素养都有了很大提高。在蜡板刻写仿宋体字和毛笔字书写方面,也有了功底。这所革命的大熔炉锤炼了我,给了我智慧和力量。

两年中我身兼多职,文书、军械员、通信班长、通讯报道员、团支部副书记。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70年4月10日连党支部委员扩大会议吸收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25日,营党委正式批准。我的入党介绍人是连长姚启玺和司务长王居科。同时,我还被连党支部列为提干对象加以重点培养。

军械员的责任,是把全连武器弹药配发到每个班和战士手中,管理发放、登记造册,每只枪号和每个战士都要做到姓名相符,还要经常在班里查看武器是否生锈和损坏丢失。同时,还必须熟悉掌握全连所装备武器的构造和战斗性能。全连武器装备:连排干部每人配五四式手枪一支、子弹30发,战士每人配发五六式全自动步枪一支、子弹30发、手榴弹四枚,步兵班每班配备五六式班用机枪一挺、子弹100发,机枪班配轻机枪两挺,火箭筒班配四〇火箭筒两具,炮班配六〇迫击炮两门。连队武器装备是新型的,是当时军队最先进的武器,是按照陆军甲级师战略战术目标和任务进行装备的。部队装备编制,在那个年代是绝对的机密,弹药库只有军械员住守,哨兵昼夜巡逻。

由骑兵改为步兵后,原骑兵部队武器弹药全部要清理登记上报,部分不适应步兵的弹药装备都需要上缴团部处理。我们八连原有武器弹药经我清理登记造册后,呈报连长姚启玺审核。连长吩咐:五六式步枪子弹和手榴弹,留作训练实弹射击和校正枪械应用,其余全部如数上缴团部。我当军械员时,和连队干部一起校枪都用实弹射击。久而久之,我打靶命中率均在九环和十环之间,也算是一名优秀射手。除连里配备的四〇火箭筒、六〇迫击炮我没有操作过,其它如手枪、步枪、班用机枪、轻机枪我都进行过实弹射击。对这些武器的分解与组装,我也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操作,并熟知战斗性能和使用方法。

总之,在连部担任文书的两年时间里,我的文化知识和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和升华,我等于上了一次大学。连首长的言传身教,使我学会了怎样带兵,怎样当好班长。在部队战友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班长犹如兄长。只要你对战士真诚相待,在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互帮互助,就会使一班人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完成一切工作任务。

感恩父母 舔犊情深

1971年5月,父母到宁夏黄羊滩部队看望我。母亲被疾病折磨得身心憔悴、心跳肉颤、经常失眠,患上了精神抑郁症。同时,手脚麻木,浑身各部关节疼痛,还患有肺结核病。多种疾病缠身,使母亲骨瘦如柴,眉宇间布满了皱纹,40多岁就过早衰老。造成诸多疾病的原因,主要是1969年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打响的消息传出。儿行千里母担忧,尤其是听到要打仗,母亲日夜思念、焦虑不堪。

1970年,母亲唯一的胞弟因自己擅自注射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致死;加之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父亲受到迫害,8个月时间未回家。思儿、念夫、痛弟之煎熬,精神和疾病的折磨,使母亲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母亲对儿女的牵挂,就像布满墙头的青藤,剪不断、理还乱,永远也无法割舍。无论你身处何地,就像母亲放飞的风筝,线的那头总是母亲的牵挂。这种牵挂,就是母爱的释放。母爱的甘露、母爱的延续,因为亲情、因为血缘才成为永远的牵挂、终身的思念和眷恋。

父母在部队探望我期间,连领导非常关心,安排炊事班起小灶,特殊照顾我父母。连长特意给我准假,让我带父母到银川陆军第五医院看病。经这次检查治疗,母亲的肺结核病已经钙化痊愈。父母来队探望我还有一大要事,就是劝说我尽快找对象结婚成家。在部队住了7天,每晚都向我念叨此事。无奈之下,我向二老表态,由他们考虑确定。父母临走拿了我的照片,回到家就叫爷爷拿着照片去陈家同人家姑娘订了婚。

1971年11月,家中连发两份电报:“母亲病重速回家。”当时,正处林彪叛逃事件发生不久,政治军事形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部队进入一级战备,探亲假一律不批。

1971年12月,父亲叫叔父专程到部队叫我回家。因战备形势趋于缓和,再则我三年服役期已满,经连首长向营部请示批准我探家,假期20天。回家3天后,父母就催促我结婚。拖了3天实在无法回避,只得和女方到公社去领结婚证。碰巧,我的完校老师徐福年在公社党委当秘书,问了来意后对我说:“你是部队提干的对象,团部来函,领证必须要经部队政审批准。”就这样,结婚证没领成,我在家住了半月提前5天归队。但是,此次回家给我的负面影响很大。

1970年年终决算欠生产队90元钱没交,不给我家分口粮,我当兵却不按军属对待,父亲是国家职工需要交钱记工,军人家属政策规定享受生产队最高生活补助,他们克扣军属。生产队队长就是“土皇帝”,他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命运。母亲身患重病,父亲在外工作,弟妹年幼。因此,我回到连队心里便有了包袱,产生了消极思想。1972年4月,部队提干通知我填写体检表到银川陆军第五医院体检,但我却放弃了体检,认为部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是久留之地,也有各种原因,于是决定退伍回家。

自己是长子,理应回家承担家庭重担,敬养父母以行孝道。人之孝亲,在于有一颗孝敬之心,生时尽力,亲所好、力所具、养其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是孝的根本。

七、戈壁荒滩 戍边军垦

拼命奉献 创建农场

在骑兵第二师改编陆军第二十师之前,1969年3月18日,骑四团一连、四连、五连从临夏市洪水沟营房经兰州乘坐闷罐列车到达包兰线永宁县境内的黄羊滩,拉开了创建农场的序幕。当时,这里一片戈壁荒滩,部队没有营房、生产没有机械、种地没有熟地。干部战士发扬“南泥湾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扎下营盘、搭起帐篷,战风沙、顶酷暑、冒严寒,修建营房、开荒平地、开挖衬砌渠道。奋战到年底,修建水泵站2座和4个连队营房。

1969年11月,骑兵第二师改编后,五十九团三营奉命开赴黄羊滩执行军垦生产任务。全体官兵戍边军垦,边训练、边生产。到1970年底,自建营房20000多平米、平田整地1.5万亩、建扬水泵站3座、开挖两条干渠(高干、低干)全长10公里、打机井5眼,购置“东方红75”型拖拉机5台、联合收割机4台、播种机8台。

20世纪70年代开局之年,五十九团三营全体官兵在刚刚欢度元旦佳节之后,打响了军垦生产的第一个战役——开垦荒地和开挖衬砌主干渠道任务。开垦荒地由师部农场机械队完成,开挖主干渠道由三营全体官兵完成。



1970年3月8日,垦荒战役打响之前师长邢道山、团长郭福奎前来黄羊滩与三营官兵召开军垦誓师大会。师团首长作了动员讲话,营长王贺林作了生产部署讲话,各连在大会上表了决心。会场上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响彻云霄,沉睡千年的大漠戈壁黄羊滩苏醒了、大地沸腾了。

官兵们就像当年南泥湾大生产一样,在王震旅长带领下一面生产、一面打仗;像当年在王震司令员指挥下解放了新疆留守边疆,戍边军垦、保家卫国。如今,他们驻守贺兰山下,一面戍边、一面垦荒备战。他们就是人民的子弟兵,是陆军二十师步兵五十九团三营的全体官兵。


在这广袤的大地上,千百年来就有“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子跑、遍地野狼嚎”的说法。

黄羊滩南至小坝火车站、西越铁路三关口、北至平吉堡军用飞机场、西接西夏陵区,东接永宁县望洪公社、李俊公社和青铜峡县渠集堡、邵岗村,方圆百公里荒无人烟。

传说,三关口是宋朝军队驻守的边关重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曾是西夏党项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公元1038年,党项族统领李元昊称帝为景宗、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此后,西夏同辽、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西夏王朝在由游牧经济向农垦经济过渡的同时,与当地具有先进文化的汉族友好相处、互相交流。西夏不断学习、引进中原地区的文化、政治、思想、军事,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农牧并举,并大力发展手工业与辽宋贸易往来,创造了西夏文字和西夏文化经济。

公元1226年、南宋宝庆二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剿灭西夏。元朝统一中国后,宁夏隶属永昌路辖管。

这里,曾有宋朝杨门将帅满门忠烈镇守三关的烽火狼烟,有西夏王朝游牧民族的高亢牧歌声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雄浑苍劲;这里,曾是成吉思汗铁骑金笳铁鼓声,茫茫戈壁遮不住的古战场;这里,曾是彭德怀将军率部和平解放宁夏的革命成功之路。

师部农场基地设在黄羊滩火车站,基地共有4台“东方红75”型履带式拖拉机车,带犁耙刮板推土机、播种机,两台“东方红28”型轮式拖拉机,两辆“解放”牌卡车。这些,就是师部农场的全部家产。我们要靠这些机械开垦万亩良田,4台“东方红75”机车齐头并进,打响了垦荒战斗的战役,在茫茫戈壁轰隆隆地吼叫着、奔驰着。每台机车两名驾驶员轮流驾驶、昼夜不停、加班加点的干,师部命令3个月内完成平田整地任务,平均每台机车平田整地2500亩,每台每天平均任务是30亩。“75”车先将沙丘推平,“28”车带刮子一块一块的刮平,官兵们用铁锨打好地埂。

开垦荒地任务由师部农场机械队完成,耕种土地面积分配到三营辖管的七八九连、机枪连、炮连5个连队,每连承包面积2000亩,要做到渠路林田“四配套”。

主干渠是从流经邵岗的唐徕渠接连开挖,全长10公里,分配各连完成,每个连队平均3000米。干渠上口宽4米、下底宽1.8米、深2.4米,任务分配到五个连队后要求国庆节前完成。那时候,开挖渠道没有挖掘机、装载机,全部靠三营千名官兵人工开挖。

甩开膀子 苦干实干

我们八连152名官兵接受开挖3500米主干渠道的任务后,连部又召开动员大会,各班排代表在动员会上纷纷表决心,每人30米,没有机械,靠人工、靠洋镐铁锨。官兵们一锨一锨将挖出的土运到大渠两边,硬处用洋镐一镐一镐刨虚软,再用铁锨往渠外扔。战士们手上磨出了血泡,又变成了硬茧;一个个光着膀子,皮肤晒黑了、手心脱皮、眉梁淌水、汗流浃背,挥汗如雨。表现尤为突出的是1968年入伍的二班长张文海、三班长位正孝、四班长鲁生祥、五班长于文斌和1969年入伍的班长王玉久、郭金智、钱万产、蔡万泽等。

1969年12月入伍的江苏省泗洪县新兵李文华、陆其祥、谭聪明、谷其同、钟学良、印立华、孙新南、周正强等战士,也特别能吃苦。当主干渠挖到底部时,往出运土成了最大的问题。泗洪兵充分发挥了肩膀的作用,用箩筐装满土再用扁担挑,一个个肩膀压肿了、磨烂了,但从不叫苦叫累,有病不休息、轻伤不下火线,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轻伤不叫疼、重伤不叫停的优良作风争时间、抢速度。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全连官兵中午吃饭不回营房,炊事班将饭送到工地,战士们饭后不休息就接着继续干,每天劳动时间十三四个小时,任务重、劳动强度大。官兵们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到处呈现一片火热的劳动景象和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场景。

八连官兵于1970年“五·一”劳动节前完成了开挖主干渠毛坯的任务,紧接着又开始了衬砌渠道的工作。90公分长、70公分宽、10公分厚的水泥预制板,每块140斤重。55480块水泥板,是战士们用人工一车砂、一袋水泥搅拌成浆,一锨一锨装入架子车拉到平地,再倒入模板制成的;又是战士们一块一块背到大渠边,再一块一块抬运到渠内衬砌。衬砌渠道,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施工难度很大的工程。首先,要在毛坯渠内放好线,按线整修好渠形、垫好沙料、将渠底水泥板铺好、再铺两边的水泥板。水泥板间隔二公分,摆放好一块水泥板需要反复几次。刚开始衬砌挪动水泥板用手移动,经常出现砸伤手脚的事故。后来,战士们发明了一项技术,用一米长的钢筋砸成一个钩子,两手拿钢筋钩移动水泥板,既灵便轻松,又不伤人,大大加快了铺渠进度。

三伏天骄阳似火,有些体质差的战士中暑晕倒后,休息片刻又继续干。战士们光着脊背,一个个汗流浃背、满脸淌水。在衬砌渠道中,有的人手被碰伤了、脚被砸伤了、脊背磨烂了,但从不叫苦喊累,血与汗洒落在了3500米渠道沿线。从3月15日开始到10月中旬,全连官兵历时7个月,终于完成了开挖支渠、衬砌渠道和平田整地2000亩的任务。第一个战役的胜利结束,给军垦官兵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充满了喜悦和信心,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为了不误来年春播,全营官兵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各连又开始了开挖斗渠和垄渠的任务。经过3个月连续奋战,于1971年1月底将斗渠、垄渠全线贯通。

1971年2月上旬,部队一年一度的老兵新兵复补工作开始,连队接兵干部随团接兵领导前往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和青海省大通县接兵。月底新兵到达部队,我连补入新兵10名,其中山东6名、青海4名。当年退伍宁夏1968年3月入伍老兵10名(张文海、鲁生祥、于文兵、位正孝、王金劳、艾英俊、赵登山、杨爱生、王风才、曹生俊),老兵沈东兵、李成留连队后提干。

1971年3月22日9点整,对三营全体官兵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刻。黄河水邵岗唐徕渠开闸流入黄羊滩主干渠道,而后流入斗渠垄渠进入每一块土地。官兵们高呼着、跳跃着,挥舞着手里的铁锨跟着流水奔跑。一时间,黄羊滩变成了沸腾的海洋,千名官兵激动的热泪盈眶,纷纷赤着臂膀、光着双脚浇灌着千年久旱的戈壁荒地。这片大地,就像饥饿的婴儿吸吮着母汁、就像久旱的禾苗喜逢甘霖。黄河是母亲河,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也哺育了黄羊滩这片热土地和陆军第二十师13000多名官兵。

1971年,是我们三营八连取得军垦生产的第一个大丰收年,种植小麦、玉米、黄豆总产87万斤,上交师部80万斤,蔬菜自给、猪羊肉自给。

连首长一手抓军训、一手抓生产,取得了军训和生产双赢双丰收,硕果累累。此后,八连被评为“四好连队”受到师团嘉奖,有6个班被评为“四好班”、46名战士被评为“五好战士”,其中党员26名、团员32名。70年代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极大地鼓舞了全连干部战士的士气与斗志。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黄羊滩这片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变成了渠路林田配套、阡陌纵横、绿树成洲、碧波荡漾、麦浪滚滚、五谷丰登、猪羊满圈、沃野百里的田园大地,成为塞上江南的一颗明珠,也再次见证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千年美谈。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部队种粮、种菜、养猪、养羊,改善了官兵的生活、增强了体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巩固了祖国的边防。黄羊滩农场,是步兵五十九团8个连队、千名官兵用生命和血汗浇灌出的一片塞上江南鱼米之乡、是戈壁滩上的一片新绿洲。

1977年,黄羊滩二十师农场移交国营宁夏玉泉农场。如今,这里是万亩葡萄基地,生产的葡萄酒驰名中外,销往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集完)

本刊独家原创 抄袭剽窃必究



作者田国兴 甘肃景泰人,1951年5月出生,1969年3月入伍,197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骑二师四团三连二排六班战士,陆军第二十师五十九团三营八连文书兼军械员、通信班班长,三排八班班长等职。1973年1月退伍,在家乡担任村支书30年,曾任红水乡大河煤矿矿长3年。爱好文学写作,曾在《人民军队》报和《宁夏日报》发表文章,老年在家闲赋写就《我的人生》一书。

原文编辑:曹益民 赵苏平 巩天宝

本文编辑:徐建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