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文:穿越时间的礼物”独墅湖科教创新区2025国际中文日活动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活动由“歌声里的中国—国际生中文歌曲大赛”和“传统文化市集”两部分组成。近300名来自西浦、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院校的中外学子齐聚一堂,共同庆祝第十六个联合国中文日,体验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钞秋玲教授(下图)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今天,中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学习中文的人数持续增长。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带领更多全球青少年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成就,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真挚热爱,为增进中外友谊和相互理解奠定坚实基础。”



西浦语言学院院长Helen Beech在开幕致辞中提到:“中文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使用的文字系统之一,承载着数百年的智慧,并在当今全球交流中依然不可或缺。它是促进文化互通与国际理解的重要桥梁,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在此庆祝的意义。”

歌舞中领略中文之美

“歌声里的中国•国际生中文歌曲大赛”共吸引了五十余名国际学生的参与。最终,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吴思瑾(下图)凭借一首《春天的芭蕾》获得比赛冠军。



西浦中文教学负责人、中文讲师闻婷表示:“通过演唱中文歌曲,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语言能力,切身感受中文独特的韵律美感和节奏魅力。这种艺术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深化他们对中文的理解,更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产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在开幕式上,来自意大利的交换生Giulia Riva表演了中国传统太极,她分享道:“五年前正是因为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兴趣,我才开始学习中文。这次能通过表演接触太极这项中国传统艺术,正是我一直期待的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非遗中体验文化之美

传统文化市集由非遗体验、美食体验及社团体验组成。市集现场,中外师生们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共同体验了蓝印花布印染、木版年画、戏服戏具制作、胜浦打连厢、苏州民族乐器制作及蛋雕共六种中国传统非遗技艺。



戏服戏具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荣森现场为学生们介绍了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工艺与传承,并指导学生们制作戏曲帽饰绒球。他表示:“戏曲艺术本身就是文化交融的体现。文化要发展,必须包容融合,西浦的中外文化氛围正体现了这一点。”

除了非遗体验摊位,现场还设有青团、海棠糕等时令小吃摊位,以及古筝、汉服、茶艺、围棋等传统手工艺体验摊位。



Sandra Natalie Basuki来自印度尼西亚,目前就读于西浦金融数学专业。在活动现场,她体验了 “青团”的制作过程。她分享道:“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制作青团,老师告诉我们,青团是苏州清明时节的特色食品。这种既能动手制作、又能品尝美食的体验非常有趣,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也让我觉得很有意义。”

汇聚多元文化,搭建沟通桥梁

本次活动由苏州独墅湖高校发展联盟、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团工委及西浦联合主办,西浦语言学院及艺术中心承办,苏州市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协办。



西浦现代语言中心主任苏珩骅博士表示:“这是我们第四年举办国际中文日活动,随着西浦的不断发展,国际学生人数在逐年上升,我们的活动规模更大,形式也更加丰富。现在国际中文日活动已经成为独墅湖科教区的一个亮点活动,也吸引了苏州、上海等多所学校的国际学生前来参与。我们希望未来持续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国际中文文化交流平台,架起中外文化互鉴共融的坚实桥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刘欣怡

校对 王丽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