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朝,很多人都听过 “宋朝皇帝不杀士大夫” 的说法,仿佛在那个朝代,士大夫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安全保障。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绝对。公元 1075 年,宋神宗亲自下令处死了李逢和赵世居,这一事件就狠狠打了“宋朝皇帝不杀士大夫”这种说法的脸,也让我们看到了宋朝皇权统治下的另一面。
一、一宗震惊朝野的谋反案
李逢和赵世居,乍一听这两个名字,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但他们的背景可不简单。李逢是官三代,祖父当过副宰相,父亲做过提刑,姑姑还是范仲淹的妻子,妥妥的名门之后。赵世居更是来头大,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后代,论辈分是宋太祖的玄孙。李逢自己也很有本事,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赵世居则爱好文学,结交了不少士大夫,在文坛还有些名声。
可谁能想到,这样的两个人最后却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李逢官运不佳,一直当余姚主簿,后来干脆丢了官,在徐州定居。他闲着没事,就和江湖术士混在一起,还经常批评时政,喝醉酒更是骂遍官场。他的朋友朱唐告发他结交匪人、辱骂朝廷,虽然一开始地方官没当回事,但事情传到宋神宗那里,就不一样了。宋神宗发现李逢和赵世居关系密切,书信里还有预测国运的内容,一下子就怒了,觉得这可能是谋反大案,赶紧派钦差去重审。
二、审理背后的派系斗争
宋神宗派了三位大臣来审理这个案子,分别是邓绾、范百禄和沈括,后来沈括出使辽国,换成了徐禧。这三位大臣各自的立场可不一样,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派系斗争。范百禄是三朝元老范镇的侄子,范镇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冷遇,所以范百禄想借此机会打击王安石。他看到李士宁是王安石的好友,就想通过这个案子牵连王安石,甚至不惜涂改案卷、严刑诱供。
邓绾是宰相吕惠卿的亲信,吕惠卿是王安石的接班人,他推行变法,打击保守派,但又不想让王安石东山再起,所以邓绾想把变法派的王安石和保守派的苏东坡等人一起打击。而徐禧相对公平一些,他主张严惩赵世居、李士宁和李逢,但是不想牵连其他人,还和范百禄大吵了一架,说范百禄是借大臣故旧来枉法,和借刀杀人没什么区别。你看,这审理案子哪里是单纯地查案,分明是各方势力借这个机会互相争斗,都想在皇帝面前实现自己的目的,法律和事实在他们眼里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三、皇帝的真实考量
宋神宗面对这些大臣不同的意见,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首先,他信任王安石,不想让王安石被牵连,因为他还想重新起用王安石来推进变法,吕惠卿的威望和人品他觉得都不如王安石。其次,赵世居是宗室子弟,虽然谋反的证据可能没那么确凿,但宋神宗绝对不能容忍宗室子弟觊觎皇位,哪怕有一点点嫌疑,他也要杀鸡儆猴,稳固自己的皇位。
所以,他的判决很有意思。赵世居被赐死,李逢被凌迟,李士宁因为是王安石的故交,只是被杖刑。赵世居的子孙被贬为庶民,妻子女儿们被押去出家为尼,李逢的家人也没好下场。还有那些和赵世居有交往的人,像王巩、滕甫、王诜这些保守派,虽然没参与谋反,但也被惩处了,这明显就是宋神宗借着这个案子来打击保守派。而苏东坡兄弟因为和赵世居来往少,又在外地做官,才免予处罚。
四、人治社会的真实面目
从这个案子的整个过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古代中国判案的特点,法律和事实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立场和目的。宋神宗想稳固皇权,打击保守派,推进变法,所以他的判决都是围绕这些目的来的。什么 “宋朝皇帝不杀士大夫”,在皇权受到威胁的时候,这些士大夫该杀还是杀。李逢是士大夫吧,还不是被凌迟了;赵世居作为宗室子弟,照样被赐死。之前宋高宗朝的张邦昌,不也是士大夫,因为被认为危及皇权,就被赐死了。
这说明宋朝和其他朝代一样,都是人治社会。皇帝的意志高于一切,法律只是皇帝统治的工具,当士大夫危及皇权或者皇帝觉得需要用他们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时,他们的性命根本得不到保障。那些所谓的不杀士大夫,可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一部分士大夫的宽容,并不是绝对的原则。
五、案件的后续影响
赵世居案之后,大宋宗室都吓坏了,再也不敢觊觎皇位,也不敢反对变法。就连宋神宗的亲弟弟赵頵,之前站在保守派一边,现在也彻底远离政治,一心研究医学去了。宋神宗通过这个案子,确实震慑了宗室和反对变法的人,之后他推行变法也顺利了很多,各项政策雷厉风行地颁布下去。
但讽刺的是,反对的声音小了,问题也来了。不管政策可行不可行,都被强力推行,宋朝百姓受到了更严酷的盘剥。本来想国富民强,结果理想被现实撞得粉碎,宋神宗的变法最后还是失败了。这也说明,靠高压手段、靠杀人来维持统治和推行政策,终究是不长久的,没有真正考虑百姓的利益,没有合理的制度保障,再好的初衷也会走向反面。
结语
李逢和赵世居的案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宋朝皇权统治的真实面貌。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的说法所迷惑,历史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宋朝皇帝不是不杀士大夫,而是当士大夫触及到皇权和政治利益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同样脆弱。这个案子也让我们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人治社会的种种弊端。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局,也为我们了解宋朝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