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举办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新闻发布会暨检察开放日活动,中英双语发布《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静智汇”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举措》。
据悉,2024年以来,静安区检察院共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16件404人,其中受理审查逮捕65件91人,受理审查起诉151件313人。受理数量居全市前列。
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办理效果突出。办理的侵犯涉外商标、著作权案件占知识产权案件总量的89.4%,较去年上涨19.4%。2起案件获2023-2024年度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工作委员会十佳案例。2起案件入选上海检察机关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典型案例。
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办结已生效裁判均为有罪判决,挽回知识产权权利人损失力度持续加大,共计45件91人在捕诉环节主动退赔1106.3万元。罚金刑适用率继续保持100%,平均罚金数额45万元,较2023年上涨25%,罚金数额在100万元以上占比6.5%,罚金最高额达1000万元。
从受理的这些只是产权案件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犯罪行为日趋网络化。行为人通常借由电商平台、电子网站、社交软件等媒介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出现通过境外社交软件销假、利用“黑客”技术避开技术保护措施侵犯著作权等新型犯罪案件。
犯罪环节链条化。共同犯罪案件占比75.1%,犯罪层级与内部分工日益细化,侵犯商标类犯罪中制假售假的上下游利益链进一步延长,由“小作坊”式经营向“流水线”式批量生产方向发展。
犯罪手段较为隐蔽。针对部分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供述反复、证明犯罪事实的关键证据有待补强的情况,检察机关依法提前介入,积极引导补侦,夯实案件证据基础。
犯罪领域有所蔓延。知识产权犯罪开始由服饰箱包、食品酒类等传统领域向玩具手办、医美护肤、漫画影视等新兴领域蔓延。
静安区检察院表示,将依法加大对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惩治力度。引入技术调查官、特邀检察官助理等特色制度机制,加强针对性讯问、专业化审计、穿透式审查,准确认定生产、销售各环节涉案金额、量刑情节等,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同时,精准开展知识产权民事监督。做实知识产权行政检察监督。稳妥规范开展知识产权公益诉讼。
新闻发布会现场,静安区检察院还发布了《“静智汇”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举措》——
加大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打击力度。聚焦高新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重点打击侵犯著作权、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
做实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追赃挽损。推动认罪认罚案件退赔退赃工作全覆盖,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开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体解决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
深化知识产权检察社会综合治理。运用大数据模型,及时梳理知识产权类案特点,向涉案企业、行业协会等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帮助堵漏建制,更好促进社会治理。
精准开展知识产权领域民事监督。对涉企知识产权虚假民事诉讼开展监督,及时排查并受理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线索,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
提升知识产权领域行政监督质效。准确研判相对不起诉案件行刑反向衔接处置必要性,形成惩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闭环。及时受理企业移送的行政违法监督线索,督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稳妥开展知识产权领域公益诉讼。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公益诉讼工作。聚焦食品药品安全等法定领域,做到公益诉讼线索“每案必查”,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知识产权“一站式”检察服务。依托张园、市北高新园区法律服务工作站,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包”,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法治宣讲,同步做好企业知识产权犯罪预防和自我保护。
开展知识产权领域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监督。准确把握涉企经济纠纷和违法犯罪的界限,监督纠正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违法“查扣冻”企业财产、涉企“小过重罚”问题。
放大知识产权保护协作配合效果。依托区级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就企业反映的知识产权重大疑难法律问题,联合职能部门“把脉问诊”,共同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做优涉外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注重国际规则的准确适用,平等保护涉外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运用技术调查官等制度辅助新型涉外疑难复杂案件办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外知识产权案件。
原标题:《静安区检察院发布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静智汇”护航营商环境十条举措》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