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刘子恒 王思宁

纵览新闻记者 边义婷

“出来了!出来了!”

4月17日下午,在石家庄裕西公园,63岁的王琳和几位“鸟友”正在“打鸟”,他们的目标是树洞里的一对灰椋鸟。

初听“打鸟”,不少人都以为是要捕捉鸟类,其实不然。在摄影圈所说的“打鸟”,实为拍鸟,是一群以观察、拍摄鸟类为爱好的人,用长焦镜头,在距离鸟类较远的地方抓拍。

如何“打鸟”?“打鸟”的乐趣是什么?记者走近“打鸟人”王琳,去了解他“打鸟”的故事。

缘起于平山县的苍鹭

已经退休的王琳目前在石家庄生活,从2019年开始“打鸟”至今,已经5年多了。谈到为何开始“打鸟”,他告诉记者,接触“打鸟”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2018年7月的一个周末,王琳到平山县河合口乡外大河村看望一位好友,在村子附近的苍鹭峰上,看到一棵树龄近300年的油松树上有20多个鸟巢。他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这些鸟巢是苍鹭的,每年初春都会有百余只成年苍鹭到此筑巢繁衍。

“没想到在离家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还藏着这样的仙境。”王琳说。可惜当时多数苍鹭已往南迁徙,他未能看到村民讲述的成群结队、婀娜多姿的苍鹭。


王琳拍摄的古松树和苍鹭。王琳供图

到了村委会办公室,王琳看到墙上悬挂着许多摄影爱好者拍摄的苍鹭照片:黑白灰的羽毛、长腿长颈。看着苍鹭优美的身姿,他“一见倾心”。于是,他当即决定,等来年苍鹭飞回来的时候,要带上拍鸟设备再来苍鹭峰。

2019年3月初,王琳得知苍鹭陆续返回苍鹭峰栖息地时,便带着一台基础相机和70-200mm镜头第一次上山拍鸟。

王琳回忆,当时山区早晚的气温都在零度以下,他清晨从村里出发,背着拍摄设备走过200多米的崎岖山路,才找到合适的拍摄机位。透过相机的取景框,他第一次清晰地观察到这些活泼可爱的“精灵”,镜头中的苍鹭群起飞、落地、嬉戏、示爱,让他激动不已。

经过3个小时的“忘我”拍摄,王琳的手指都快冻僵了,但依然不停地按着快门,想捕捉到更多的精彩画面。然而,拍鸟对设备和技术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第一次拍摄的王琳来说,想要更加专业地“打鸟”,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山上其他摄影师拿着的长焦镜头都是‘长枪短炮’,我的拍摄装备像小口径步枪,显得格格不入。”王琳笑着说。


正在“打鸟”的王琳。刘子恒摄

于是,王琳上网查询、找摄影爱好者咨询性价比高的拍摄设备,经反复比较,又入手了一个镜头,并配置了一套稳定性较好的三脚架及悬臂式云台。

5年记录百余种鸟类

“拍鸟的话,需要有长焦距的镜头,最好是高速连拍。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还在拍鸟人怎样综合利用设备,并不是深入地了解摄影3要素,把设备的技术更好地发挥出来,就能拍到精彩的画面。”王琳说。

为此,王琳不断学习摄影知识,什么时候适合用自动档、什么时候适合慢门拍摄、什么时候要用大光圈……现在面对不同的拍摄情况,王琳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拍摄技巧。5年多的时间里,他拍摄了上百种鸟类,光是素材,就装满了十几个容量4T的硬盘。

“对于好照片的评定,每个人的标准不同,首先要抓拍到,然后画面要清晰,内容要精彩。”王琳说,“我认为一张好的照片,不仅要光影效果好,还要有故事情节。”

为此,王琳在3年间“9上苍鹭峰”,拍摄了两万多张照片,记录了苍鹭筑巢、恋爱、繁育等不同阶段的画面。他说:“有时候为了一个精彩的画面,需要等上半天、一天或者几天时间才能拍到。”


王琳在河北平山县拍摄的苍鹭作品《母爱》。王琳供图

让王琳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经历是2024年5月23日,他和“鸟友”到张家口赤城县拍摄金雕。“金雕一般生活在深山里,人烟罕至的地方。”他告诉记者,当时有七八个“鸟友”,每个人都背着十几公斤重的相机包,他们乘坐当地村民的农用“三蹦子”(三轮车)摇摇晃晃地上山,又走了两公里山路,才到达金雕的最佳拍摄地点。

由于金雕对人类十分警觉,王琳和“鸟友”们躲在距离金雕约200米的棚子里拍摄。从早上一直等到了下午3点多,终于发现了一只金雕。只见金雕拍打着翅膀,爪子抓着一条猎捕的蛇,飞向鸟巢育雏。王琳连忙按下快门,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精彩场景。“感觉一天的等待都值了,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特别兴奋。”他说。

自学剪辑制作200余条鸟类科普视频

在一次次“打鸟”后,王琳对鸟类也越来越痴迷,他不仅欣赏鸟类的羽毛、优美的舞姿,还去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许多鸟类每年要飞行上万公里迁徙,这种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他说。

通过“打鸟”,王琳还结识了不少“鸟友”。61岁的许景耀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经“打鸟”四五年了,现在也已退休。许景耀告诉记者,“鸟非常漂亮、灵动,我每次拍鸟的时候心情都非常愉悦。”受朋友们的影响,57岁的王声强最近也开始“打鸟”。他说:“拍鸟很有乐趣,能更贴近自然,更加懂得怎么和自然去相处。”

“河北省内的珍稀鸟类有很多。”王琳说,他平时“打鸟”的地点主要在石家庄周边和河北省内。

在石家庄井陉县,他拍摄到20几只黑鹳伴着一处温泉的水雾起飞,宛若仙境;在张家口沽源县,他拍摄到一对蓑羽鹤带着两只雏鸟在草原上“漫步”,十分温情……经过这几年的拍摄,王琳由衷地感叹,河北省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青头潜鸭作为珍稀鸟类,对环境和水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过去在保定白洋淀,一直没有青头潜鸭的繁殖记录,从2023年开始,我已经连续两年在白洋淀拍到了繁育的青头潜鸭。”王琳说。在他拍摄的画面里,一只雌性青头潜鸭带着5只雏鸟在淀中嬉戏,满眼尽是青翠。

王琳告诉记者,他还自学了剪辑和配音,将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制作成有情节的小视频,通过账号“春雨4528”在视频号等社交平台共发布视频200多条,总浏览量超300万。其中,两部视频作品还获得了“非凡见证•美丽河北”视频征集活动暨首届“美丽河北见证官”选拔大赛二等奖,有些作品还被新华社等媒体转发使用。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王琳还学习了无人机拍摄,并考取了民用无人机驾驶员专业技能合格证(AOPA)。

“我肯定会一直拍下去的。”王琳说,接下来他还要把鸟类知识宣传出去,让更多人去了解鸟类,保护鸟类,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