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票房大爆后,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有多高?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实现突破?4月19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有多高”和“光影传薪,乘势而上——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题,举办两场核心论坛。众多资深电影人、产业专家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潜力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从精品创作、人才培养及技术升级等角度,深入剖析“高质量”之义,探讨新形势下中国电影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中国电影人的创作和创新能力有多强,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就有多高。”“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的热忱有多高,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就有多高。”
《哪吒2》将在海外发行英文版
2025年春节档是华语电影海外发行的一个里程碑。今年春节档6部影片中,有4部进行了海外发行。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在18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北美票房破2000万美元,海外票房总计超6100万美元,取得近20年华语电影海外发行最好成绩。
应旭君
华人影业负责《哪吒 2》在北美地区、大洋洲地区的发行,华人文化集团公司副总裁应旭君 表示, 自己 非常高兴看到这部电影在中外两个市场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它把全世界观众联系到一起 、 带到电影院,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国电影的魅力、电影院的魅力。她 认为, “中国电影人经过几十年沉淀探索,有自信的同时 , 更加有 能力 。未来世界电影舞台上,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是非常有机会的。 ” 她 在 现场 透露, 《哪吒 2》 正在精心准备英语版本的二次发行 , “我们正在跟饺子导演密切沟通, 还邀请了一些 英语配音演员为影片助力,敬请大家期待。 ”
剖析《哪吒2》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应旭君认为,第一,从内容层面来看,影片拥有“中国故事+世界表达”。所谓世界表达,即主题具有普世情感,“不依赖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亲情、友情与个人成长,这些简单却直面人心的情感,能够引发全世界观众共鸣。”第二,《哪吒2》是一部类型片,融合动作、喜剧及特效等元素,“北美市场观众更喜欢娱乐性强的视效大片,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观众则喜欢情感丰富、幽默感强的影片。这些元素在《哪吒2》中得以集中呈现。”第三,是工业化的力量,诸如《流浪地球》系列、《哪吒2》等高工业化电影,能够吸引全球观众走进电影院,享受视觉盛宴。
应旭君坦言,自己在做《哪吒2》海外发行时,深切体会宣发的重要性。第一波宣传需要把观众吸引过来,第二波则是依靠影片口碑发酵,做到“口口相传”。在此过程中,社交媒体的精准宣发非常重要,因为许多海外观众是通过社交媒体推荐了解《哪吒2》。“未来《流浪地球3》《哪吒3》上映,要提前做好准备和筹划。”
另外,应旭君还提到“定档”这一宣发动作的重要性。她介绍,海外电影的全球发行惯例是提前定档,这一举措能让全球电影观众提前知晓影片信息。“提前定档对于中国大片被全球观众看见至关重要,能让中国电影从内容创作到宣发推广,真正融入世界电影产业大家庭,参与全球大产业循环。”她认为,随着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大片数量日益增多,提前规划海外宣发与定档应成为一套必不可少的流程。
中外电影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春节档结束后,国内电影市场相对平淡,不过,参与论坛的中外嘉宾一致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依旧具有较好的潜力与前景。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在哪里”这样的叩问,知名导演、编剧、监制,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提出“天花板”与“总量”的区分。他认为,《哪吒2》超过150亿元票房,代表的是“产业天花板”,但“不能指望天花板能替代总量”。他勉励同行,不要焦虑、不要气馁,电影市场总量还在。“中国电影人要有信心,我们还会向上攀登。如果暑期档表现不错,票房总量会超过去年。”
傅若清
电影特效厅票房相比去年大幅增长,成为今年春节档大盘的一大亮点。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在主旨演讲中提到,观众看电影追求的是观影体验,体验感差异是主导观众在多种媒介间做出选择的核心动因,“电影要充分证明自己值得托付,电影科技是当之无愧的主力担当。”
刘伟强
导演刘伟强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表示,无论画面还是声音,电影一直用不断升级的技术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视听体验,“我们要努力推广杜比、IMAX等内容形式,让观众知道,在手机上看视频和在影院看电影是不一样的,利用这些技术吸引观众来影院。”
孟丹青
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认为,电影想要赢得观众,“故事是核心”。他列举一组调查数据:欧美国家愿意前往影院的观众占比约为32%到38%,中国的这个数据是78%,为全世界最高。“去年整个市场确实比较淡,但今年春节档市场回来了。中国老百姓还是愿意在影院看电影。”他直言,电影人的责任是多花时间放在开发上,不断吸引观众前往影院。“《哪吒2》这样的爆款,会让从业者意识到:故事好,回报就好。”他还透露,IMAX将加大与中国导演合作,今年预计将有5部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国产影片与观众见面,创历史新高。
塞德里克·贝雷尔
英国CineAsia Trinity公司联合创始人塞德里克·贝雷尔表示,“提升观影体验和降低票价,是吸引观众重返影院的关键。”他谈到,目前欧洲各地影院正在升级改造,不只是换上更大的银幕,更多的是通过优化餐饮服务和整体体验,带来一种“轻奢感”。“这样的做法已经被证明,能有效吸引观众回流。”
谈及中国电影发展趋势,傅若清表示,“热气腾腾、活力满满的电影市场,只靠几个档期、几部爆款影片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释放电影消费潜力,让中国电影进入‘群星闪耀时’,在‘全民共赏’的基础上实现‘圈层共鸣’;亟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破局,推动电影生态更加健康繁荣。”
嘉宾共话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路径
4月19日下午,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与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电影家协会承办的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如约而至。论坛以“光影传薪,乘势而上——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题,尹鸿、黄建新、薛晓路、王晓晖及颜丙燕五位嘉宾展开深度对谈。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导演薛晓路以《小小的我》《送我上青云》等片举例,“高质量”的电影创作是面向社会、面对自我。她从女性电影角度提出,电影高质量发展要求创作者以勇敢姿态,从外部世界找突破、挖题材,同时“保持真诚内心,对话自我,找到电影独特的观察角度”。
“年轻人不要只想着在院线拍大电影,我们的观众在哪里,你就在哪里拍,让他们发现电影语言,发现你的独立表达。”爱奇艺首席内容官、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晓晖认为,中国电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电影类型应百花齐放,观影场景应不受限制,人才队伍应相得益彰。“青年人才是行业的巨大活力源泉,也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能让人才以‘低成本’方式被发掘。流媒体可以成为青年电影创作人才的铺路石。”他透露,爱奇艺接下来将为有短片创作经验的年轻人提供机会,“计划投入几百万元,让他们拍摄长片,并在融媒体平台播放。”
当下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电影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在黄建新看来,纵观电影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对电影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他主张电影人拥抱新技术,“要学会并存地创作。”他认为,AI 技术发展极大降低了电影制作成本,让很多年轻创作者有了拍摄自己作品的机会。但他强调,AI技术虽然可以帮助年轻创作者完成独特的想法,却无法实现在创作上达到“性灵”的哲学境界,“这种境界是拍摄现场导演和演员碰撞后产生的火花,是AI技术无法达到的。”
谈及微短剧等新媒介形态对电影市场的冲击,薛晓路认为,应积极看待其价值,思考传统电影行业可借鉴之处。“短剧在成本控制和周期预算方面要求严格,虽存在粗制滥造现象,但相信未来会得到改善。”在薛晓路看来,微短剧是创新力和成本控制的“练兵厂”。在高效、高强度的创作实践中,一些微短剧创作者未来可能进入传统长剧和电影领域,或将为市场带来新突破。
王晓晖则表示,微短剧吸收电影和长剧的优势,一些头部公司深入研究热映电影、经典电影及优秀电视剧,剖析观众的情绪点,探索受欢迎的原因,并将这些元素浓缩、融入微短剧创作。王晓晖谈到,微短剧迎合了当下老百姓的情绪点,是一种现在时的情绪陪伴;电影则要坚持自身强项,追求精致视听语言,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注重质量。
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电影将来可能整体上会减“量”,但头部一定会提“质”,因为原来“量”的部分已经被其他媒介分化了,所以电影要找到最独特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王冠,是王冠上最珍贵的珠宝,电影人要把这个东西擦亮。”
在黄建新看来,中国电影市场总量一定会维持在世界前端,“我们要维持电影生产常态,解决电影工业和观众情绪的关系。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不会焦虑。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观众时间和院线匹配的矛盾,这是我们巨大的动力,我们要借着这个动力找到原因,进行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探索和时间长度探索,为电影这个最年轻的、最具完整性的艺术,注入强大力量。”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