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军先后拥有过多艘巡洋舰,但其中自制的只有一艘。可能有人要说是“平海”号巡洋舰,不过“平海”号可不算,“平海”号巡洋舰是根据日本造船厂提供的图纸建造的,是“宁海”级巡洋舰的二号舰,根本不是自制。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巡洋舰叫“逸仙”号(名字来自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号逸仙),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业和军事舰艇设计的最高水准,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
民国海军以炮舰为主
介绍“逸仙”号巡洋舰之前先介绍一下该舰的设计者——叶在馥,他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川江轮设计的奠基人,杰出的造船专家!其在江南造船厂工作20多年,1926~1937年间,负责设计船舶299艘,先后领导完成大小船舶500余艘,其中有“威宁”号、“永绥”号、“民权”号、“民生”号、“逸仙”号等知名军舰。 抗战时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设计改装了大量江河船舶,保障了战时大后方的水路运输。同时,悉心培育专业人才,为中国造船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总而言之,叶在馥是一个非常牛掰的船舶设计大师!
有人或许要说,他设计的都是小型舰船啊,没有航母、战列舰、重巡洋舰这些主力舰,也没有万吨以上的大型民用船只。问题是,他拿出设计图纸,以民国的工业水准能造出来吗?当时民国工业极其薄弱,造船又涉及到众多行业,根本没有能力造大船!
并且造船费用高昂,以1929年建成的“永绥”号炮舰为例,排水量600多吨,造船成本加上配备的武器装备成本,总成本达到120万大洋!当时120万大洋可是笔巨款,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参考数据。当时上海米价不超过4块大洋一担,上海外滩洋行的一个中层经理,每月工资是25~30块大洋,一般普通洋行职员和工厂熟练工人的每月工资为14~20块大洋。这还是民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地区,其它地方生活成本及工资更低。
“逸仙”号下水仪式
接着说“逸仙”号巡洋舰,该舰于1930年4月10日在江南造船厂动工,1931年下水,1934年服役。设计上考虑内河航行能力(长江水域),采用较小的吃水深度以及前深后浅的吃水设计,同时又兼顾了外洋作战(沿海作战)的需求。吨位上“逸仙”号并不大,满载排水量不过1650吨,远比不了同时期列强的巡洋舰。同时期列强的小型巡洋舰都在4000~5000吨,日本试验用的“夕张”号轻巡洋舰常备排水量都有3100吨。
不过对于民国海军来说,“逸仙”号已属大舰了。当时民国海军主要军舰只有500~600吨,前清遗留下来的老式巡洋舰虽有4000多吨,但服役数十年早已不堪使用(普遍缺乏防空能力)!因此“逸仙”号的建造下水,在当时还是让国人欢呼鼓舞,承载着民国海军的梦想和希望!在战力上,“逸仙”号仅次于两艘“宁海”级巡洋舰,排名第三。
“逸仙”号巡洋舰主要性能:舰长82.3米,宽10.4米,吃水3.8米,标准排水量1545吨,满载排水量1650吨,舰员编制182人。动力为2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4000马力,双轴,航速19节。舰首配备1门150毫米主炮,舰尾配备1门140毫米主炮。另有4门单装75毫米高射炮,2门47毫米速射炮。后来日本海军接手后,把武器配备改为1门120毫米主炮,两座双联装40毫米双联装高射炮,5门单装25毫米高射炮和6挺7.7毫米机枪。
“逸仙”号官兵
名义上“逸仙”号是轻巡洋舰,但从性能数据上看,本质就是一艘大型炮舰。首先,主炮火力就太弱,只有两门炮(1门150毫米,1门140毫米),同时期列强的轻巡洋舰,至少4门140毫米口径以上主炮,日本海军火力最弱的“天龙”级轻巡洋舰都有4门140毫米主炮,火力上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并且,“逸仙”号没有配备鱼雷和舰载机,综合作战能力非常弱。
至于装甲防护,“逸仙”号根本没有,非常脆弱!航速上“逸仙”号也很慢,最大航速只有19节,同时期列强的轻巡洋舰航速普遍在30节以上,差距太大。为什么“逸仙”号慢呢?不是设计问题,是老式发动机的原因。由于预算有限,只能采购英国老式的三胀式往复蒸汽机,三胀式往复蒸汽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流发动机,到上世纪30年代已经落伍了。就算“逸仙”号如此节省成本,建造费用也花费了300万大洋,这还是民国海军部长陈绍宽努力争取来的海军经费,海军建设真太花钱了。
战沉的“逸仙”号
尽管跟列强的轻巡洋舰比,“逸仙”号有太多太多的不足,但已是当时中国造舰能力的最高水准。“逸仙”号见证了造船人员呕心沥血的付出,以及造船业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也承载民国海军走向大海的梦想!
最后介绍一下“逸仙”号服役主要服役经历。1937年8月,“逸仙”号奉命前往江阴参加抗战,9月23日,在“宁海”号战沉后,接替“宁海”号成为旗舰,与日军英勇作战,9月25日,舰体多处进水,最终倾斜沉没于鱼目洲岸边。1938年被日军打捞出水,经修理改造后于1939年7月改名为“阿多田”号,作为潜艇学校的训练舰重新启用。抗战胜利后回归民国海军序列,恢复旧舰名“逸仙”,最终于1958年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