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战争是其中的一部分,作战区域主要在太平洋和周边国家,由日本和以美国为首的盟国交战。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实力强大,拥有航母、潜艇、战列舰、轻重巡洋舰、驱逐舰,这些舰艇中,吨位小的主要对海打击武器是鱼雷。
九三式氧气鱼雷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装备的鱼雷型号为九三式氧气鱼雷,这是一种热动力鱼雷,特点在于用纯氧代替空气作为鱼雷的助燃剂。这种鱼雷的优点在于推进剂燃烧充分,能显著增加鱼雷的航速与射程,不但节省推进剂,还有助于增加鱼雷的装药量。九三式氧气鱼雷研制时间为1933年,于1936年列装部队,生产单位是位于吴市的吴海军工厂。这种鱼雷由弹头、气槽、前浮具、引擎室、后浮具、尾舵和螺旋桨组成。
九三式鱼雷尾部
九三式鱼雷全长9米,直径610毫米,重量2700公斤,最高速度48节,最大射程20000米,弹头装490公斤九四式炸药。该鱼雷装备日本海军最上级重巡洋舰、球墨级轻巡洋、夕云级驱逐舰、岛风级驱逐舰等众多型号的军舰。九三式鱼雷凭借高航速、长射程以及更强的破坏力,在战争初期给盟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这种鱼雷首次大规模使用,是在1942年2月27日的泗水海战。这天下午16点10分,日军舰艇发射九三式鱼雷,将荷兰海军科特纳尔号驱逐舰炸成两截而沉没。晚上23点,日本海军朝荷兰海军发射大量九三式鱼雷,击沉了爪哇号轻巡洋舰,以及旗舰德勒伊号轻巡洋舰,荷兰舰队司令杜尔曼少将战死。
在1942年8月8日的萨沃岛海战中,日本海军第八舰队趁着黑夜偷袭停泊于图拉岛的美、澳联军,这次战斗击沉、重创盟军5艘重巡洋舰。
1942年11月14日的瓜岛海战,日军第二舰队利用九三式氧气鱼雷航速高的优势,击沉美军2艘驱逐舰,重创了2艘驱逐舰。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日军的九三式鱼雷在铁底湾击伤了美军新奥尔良号等3艘重巡洋舰。在其他地方,日军装备的九三式鱼雷也取得了一些战果。
随着航空技术的突飞猛进,航空母舰成为战场的主角,其舰载机作战半径达数百公里,射程只有区区20公里的九三式鱼雷根本无法相比。在美军舰载飞机和舰艇的打击下,一艘艘配备九三式氧气鱼雷的日本军舰被击沉。1943年11月26日在圣乔治角,3艘逃命的日本驱逐舰发射九三式鱼雷反击,结果一个目标也没击中,而3艘日舰全部被击沉。
到战争后期,垂死挣扎的日本海军将一部分九三式氧气鱼雷改造成自杀式武器,但面对败局也无力回天。从1937年全面量产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九三式氧气鱼雷总计生产了约270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