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杂志社
舆情热点分析报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用7分钟谈“体重管理”,“体重管理”成为了互联网热词,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体重管理”带火了减肥经济,相关的消费市场非常火爆,但是繁荣背后却是暗流涌动,从“滥用处方药”到“减肥咖啡”,再到“刷刷牙就能瘦”,“体重管理”的路上处处都是陷阱……
滥用司美格鲁肽
司美格鲁肽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研发初衷是用于控制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但因其显著的减重效果而受到不少减肥人群的追捧,成为新晋“减肥神药”。
从正面看,司美格鲁肽是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处方药,根据用途不同分为“控糖版”和“减重版”两类,主要成分相同,但剂量不同,针对的疾病也不一样,如有减重需要可经医生诊疗后合理用药。
从另一方面看,司美格鲁肽的用药安全性虽然经过临床验证,但仍然存在多种不良反应,且有严格的适用人群范围。在开具司美格鲁肽处方之前,医生要对患者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
2024年1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第六批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典型案例,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存在未经医生诊疗处方,从非正规渠道自行购买使用此类药品的情况,对使用者来说,这很冒险。一方面,用药者不属于适用人群或未经专业人士指导合理用药,会损害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从非正规渠道购买使用此类药品,可能存在成分不明、计量不准、掺杂使假等质量问题,不仅无法保证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严重毒性反应,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来源:经济日报《“减肥神药”不可滥用》)
减肥产品添加违禁成分
一些宣称“月瘦20斤”“不运动不节食”的网红减肥药中,可能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成分。
“瘦身咖啡”暗藏致命毒药
近日,一款网红“瘦身咖啡”被曝光含有违禁成分西布曲明。消费者反映服用后出现心悸、呕吐等症状,检测证实其添加了这种有毒有害成分。西布曲明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作用于人体可以增加生理性过饱感,降低食欲,曾一度被用于肥胖症的治疗。但是,它对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具有副作用,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自2010年起,我国就已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
“减肥神器”含冰毒原料
近日,一地法院曝光一起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2022年10月至2024年4月,苏某、王某某邮寄“E5”“S8”“B7”等29类有毒有害减肥产品,经抽样取证,苏某、王某某所邮寄减肥产品均检出麻黄碱、咖啡因成分。麻黄碱、咖啡因是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物质,部分购买人员食用二人出售的减肥产品后出现了头晕、嗜睡、腹泻、厌食、心跳加速等症状。最终,法院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对苏某、王某某判处刑罚,对其违法所得予以没收,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的罚金。
海外代购“三无”减肥药有风险
近期,海关部门在一票申报为“保健品”的进境邮件中查获塑料袋简易封装的“三无”减肥药片90包,共计390粒。经现场快速检测,药片成分含有甲基安非他明。甲基安非他明是一种强效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为冰毒的有效成分,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具有成瘾性。长期服用含有管制类精神药物成分的产品会产生药物依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来源:广东禁毒微信公众号《春暖花开,减重正当时!这些“坑”,当心中招!》)
伪科学层出不穷
从“涂油甩脂”到“穴位刺激”,再到“代谢激活”——这些看似高深的概念实为精心编织的认知陷阱,一些不法机构利用公众对专业术语的陌生感,将基础生理现象偷换为“科技突破”。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混淆概念,用脱水制造的体重下降假象欺骗消费者。这种伪科学营销不仅掏空了消费者的钱包,有损消费者的健康,也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对科学的敬畏。当“刷刷牙就能瘦”的谎言大行其道,科学的健康管理知识反而被淹没在喧嚣中。
减重应当建立在科学、安全的基础上,决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否则得不偿失。
(来源:工人日报《“刷刷牙就能瘦”?别让伪科学偷走钱包和健康》)
治理减肥行业乱象势在必行
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在此背景下,多方联动打出治理市场乱象“组合拳”势在必行。治理需兼顾“堵”与“疏”。一方面,监管部门可利用AI溯源、区块链存证等技术,破解线上违法隐蔽化难题。电商及社交平台也需强化技术监管,封禁屡次违规的商家和博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推动三甲医院与社区机构联动,扩大科学减重服务覆盖面。总之,监管不能“减重”,才能让这一市场回归服务健康的初心,助力更多人实现安全、可持续的“美丽蜕变”。
(来源:天津日报《体重“减重” 监管不能“减重”》)
举报电话:
0351-7024828
举报邮箱:
jzgcjb@126.com
新闻线索:
jzgc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