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郭蕊 实习生 杨楠 通讯员 陈晨

重症医学科更为人熟知的称呼是ICU。在大众的认知里,这里被视作“鬼门关”。这里的医护人员每分每秒,与死神交锋。“在这里,时刻能经历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面对的都是生命垂危的患者。”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宋海燕介绍。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09年7月15日,是为医院危重症患者提供集中监护、抢救、生命支持和脏器功能维护的重要基地。2020年5月科室扩建,重症医学一科独立成科,目前重症床位27张,重症过渡病房床位11张,专注内科系统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作为济南市临床重点专科,在济南市重症领域颇具影响力。


今年3月初,45岁的济南市民张女士因突发压榨样胸痛紧急拨打120,转运途中意识迅速恶化。抵达济南市三院急诊胸痛中心后,突发心跳骤停,急诊科团队立即给予心肺脑复苏,但有效自主心律难以维持,生命岌岌可危。急危重症团队立即启动ECPR流程:在给予患者持续高质量胸外按压的同时,宋海燕带领ECMO团队仅用20分钟就完成股动静脉穿刺,建立体外循环。当经过充分氧合的鲜红血液回输体内后,患者逐渐睁开双眼,恢复了意识。


在ECMO的护航下,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多学科专家经过会诊,确诊患者为高危急性肺栓塞,随后为其制定了治疗方案、以最快速度完成手术……近日,从“死神”手中被抢回的45岁张女士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终于出院了。


ECMO被视为守护生命的“终极救命武器”,是重症医学目前最复杂、最顶尖的生命支持技术。2023年2月,宋海燕带领团队成功独立开展医院首例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在宋海燕的牵头下,团队通过多次进修学习、模拟演练和经验复盘,熟练掌握这门技术,显著缩短了上机时间,极大提升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效率。

很多重症患者需要接受长期气管插管。为了减少气管切开对患者的损伤,宋海燕带领团队突破传统,开展了“皮穿刺导丝牛角扩张气管造口术”。宋海燕介绍,“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在皮肤上仅有1厘米的创口,切口小、手术操作简单,几乎没有出血,并发症少,恢复快。”


此外,科室还掌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重症超声等一系列高端技术,为重症感染、呼吸衰竭、严重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各种休克、中毒、严重电解质紊乱等患者,提供持续监护与序贯治疗。

与“死神”竞速,是重症医生的日常工作。对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医护人员来说,除了日常工作外,苦练技术、学习进修成为必修课。


在科室每周例会上,会有一位医生选择一个主题,配合PPT分享学习感悟,其他同事充分探讨,达到最大学习效果。“学习例会督促医护人员主动学习、全面学习,对提升全科室专业水平起到很大助推作用。”宋海燕说,“人才培养是科室发展的核心动力。”科室还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重症医学专科联盟,扩宽了进步渠道。


近年来,宋海燕带领的重症医学一科团队在人才建设方面收获显著成果。科室形成了以高年资专家为指导、中青年骨干为主力、青年医护为培养对象的合理梯队。多名医护人员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的经历。在去年的山东省应急技能竞赛和济南市应急技能竞赛中,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派出的队员均获得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

为推动科室进一步发展,重症医学一科规划在重症感染、重症康复等亚专业建设发力,将引进高层次人才,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