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某天中午,喀什烈日炎炎,忙了一上午的巴郎子走出“魔障钟表店”,看见旁边“母装丝绸布业”的古丽也正要午休。两人对望一眼打个招呼,决定一起去楼上的“人必知西餐厅”吃个午餐。
以上是我望着这三个堆叠的店铺招牌,编出来的场景。
这是属于喀什的城市魔力——店铺招牌必须使用双语,但维吾尔老乡的汉语又不是那么流利,于是在机翻的作用下,呈现出某种质朴、离谱又浪漫的诗意,实在太容易激发一个内地旅行者的想象力。
尤其是“魔障钟表店”,我实在难以猜测维吾尔语的原文究竟想表达什么。但被数不清的手表环绕着,我立刻就意识到生命短暂、时间流逝不复返,不珍惜时间可不就是生命的魔障吗?所以表坏了,要及时来修理啊!
喀什自古是丝路重镇,商业繁荣,如今老城周边聚集了大量的服装店、美妆店,这些店铺取名喜欢用直白、热情的形容词。
“明媚黑眼睛化妆品店”,光看店名都能想到一个辫子长长、眼波婉转的维吾尔姑娘;“真善美内衣批发零售店”,用词落落大方,一点不擦边、不扭捏。
当网上舆论还在就服美役、女为悦己者容的话题吵个不停的时候,喀什的女性早已大声宣布穿衣打扮是“自己的骄傲”。
很多游客喜欢在喀什看歌舞表演,而最热闹的歌舞莫过于一场维吾尔婚礼。新人和亲朋载歌载舞,每个人都精心打扮,尤其是新娘。
“快乐镜子婚纱发艺”,每个词都极简单,组合起来却妙得刚刚好:镜子可不正好照出新娘的兴高采烈、神采飞扬么?
婚后生活,妈妈是“性感妈咪”,孩子是“可爱发闪”(想想喜欢朋友圈晒孩子的家长,他们肯定觉得自家孩子漂亮得闪闪发光),日用品则来自“高贵生活用品”,绝不落俗套。用词热烈又大胆,直截了当地传递出喀什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至于男性的服饰为什么在“彼岸”,我也不知道(摊手),请男性读者自行推测吧。
我经常觉得喀什人在店铺招牌上写诗,就连漏字、错别字都能营造出别样的氛围感。比如“回忆黄加工店”,往事在回忆中涂上了一抹金色的滤镜,如同泛黄的老胶片;刀郎成了“刀浪”,隐隐有种浪客带刀、行侠天涯的畅快与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