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乌克兰国家紧急情况局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截至2025年4月13日晚21时,俄军对苏梅市的导弹袭击造成了极为惨痛的后果,34人失去生命,117人受伤。此前,苏梅州军事管理局称,俄军向苏梅市中心发射了两枚弹道导弹,瞬间打破了城市的平静,这一事件不仅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巨大伤痛,也在国际社会引发了轩然大波。
冲突下的人们(资料图)
此次袭击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形容为今年以来乌境内“最致命的”袭击,也是自2023年库皮扬斯克遭袭造成51人死亡后,乌平民遭受的“最严重的单次袭击”。导弹袭击导致20座建筑物被破坏,其中包括教育机构、咖啡馆、商店和公寓楼等民用设施,十余辆汽车也未能幸免。在灾难面前,苏梅市的警方和救援人员迅速展开行动,争分夺秒地营救被困人员、转移伤者,然而,废墟下或许仍掩埋着未被发现的生命,这场灾难的创伤短时间内难以愈合。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迅速做出回应,他在社交媒体上强烈谴责俄罗斯,称一枚导弹击中大学建筑,另一枚几乎在街道上爆炸。他言辞激烈地表示,俄罗斯“正在拖延冲突,此次袭击“理应受到谴责” ,还呼吁其他国家做出“强硬回应”。泽连斯基认为,若不对俄罗斯施加“真正强大的压力”,不给予乌克兰足够支持,俄罗斯会“继续拖延冲突”。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访谈中,泽连斯基还呼吁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乌克兰,希望特朗普能亲眼看看俄罗斯“入侵”造成的破坏,声称在特朗普做出任何决定、进行任何谈判前,应先去了解乌克兰人民、士兵、医院、教堂和死去孩子的情况,他还多次提醒特朗普不能信任俄罗斯领导人,坚称俄罗斯从未想结束冲突。
冲突下的人们(资料图)
泽连斯基的一系列表态背后有着多重战略考量。从军事战略角度看,一方面,乌克兰试图通过这样的舆论攻势,向国际社会展示自身的“受害者”形象,以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军事援助。在俄乌冲突中,国际支持对乌克兰的持续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无论是武器装备的供应,还是经济上的援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与俄罗斯在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另一方面,泽连斯基希望借助国际舆论压力,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力量,迫使俄罗斯在谈判桌上做出更多让步。他深知,在目前的冲突态势下,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很难扭转局势,利用外交和舆论手段争取谈判优势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此次袭击引发了西方多国的强烈反应。德国总理朔尔茨批评俄方“所谓和平意愿毫无价值” ,他此前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后就曾表示,美俄领导人通话中宣布的停火只是“重要的第一步” ,下一步应尽快实现全面停火,他和马克龙都期望乌克兰实现公正和持久和平。法国总统马克龙指责俄罗斯“公然无视人类生命、国际法和特朗普总统的外交努力” ,强调需采取强有力措施促使俄罗斯停火。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呼吁加大对俄制裁,称欧洲将继续与合作伙伴接触,对俄保持强大压力直到冲突结束,并按照乌方条件实现公正持久的和平。英国首相斯塔默也发声,称泽连斯基已展现出“对和平的承诺” ,俄罗斯必须同意无条件全面立即停火。
普京(资料图)
然而,面对西方的指责,俄罗斯有着不同的回应。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重申,俄方军事打击只针对军事及其相关目标。俄国防部发布战报称,俄军向在苏梅市举行会议的乌军“谢韦尔斯克”战役战术集群指挥人员所在地发射了两枚“伊斯坎德尔 - M”导弹,目标被击中,造成超过60名乌军士兵丧生。俄媒指责乌当局将民众作为“人盾”,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设置军事设施并举办军事活动。
苏梅市的这次导弹袭击事件再次将俄乌冲突推到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各方在军事、外交、舆论上的博弈仍在持续,未来俄乌冲突走向何方,是在各方的压力下走向全面停火,还是继续陷入僵持,甚至进一步升级,都有待时间给出答案。但无论如何,冲突受苦最深的始终是普通民众,实现和平、减少伤亡是国际社会共同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