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丢了1000年,为啥还能回到中国,太不容易了?从唐朝与西突厥反复争夺西域开始,吐蕃王朝崛起进犯西域,这片在秦代就被设立南海郡的土地就此丢失,而它在时隔1千多年后才被清朝收回,其中艰辛难以想象。
那么,西域时隔一千多年的改土归流,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与内幕呢?实际上,唐朝西域丢失的时期并非衰弱导致,而是公元686年的王朝领导武则天亲自下了命令。
因为出征西域耗资巨大,武则天表示“在养而不在杀,休兵甲方成三皇五帝之事”,所以主动放弃了安西四镇,导致吐蕃势力迅速扩张,只能说当时武则天错误预估了局势发展。
吐蕃并没感谢天恩浩荡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得寸进尺,而唐朝醒悟的时间太晚,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有心无力,根本无法处理安西四镇的吐蕃部族,更糟糕的是吐蕃甚至反过来进攻。
在763年大肆攻占河西地区,甚至来到了长安城下,西域就此丢失,突厥也趁唐朝灭亡快速崛起,但西域各部族同样存在不稳定的问题,突厥很快迎来回纥的挑战,之后还有回鹘等等。
虽然这些部族没能动摇王族的统治,但他们的进攻导致大量人口和原有的人口交融,让文化和风俗产生了显著的变化,等到宋朝时期,西域已经很难见到曾经的风俗。
可以说到了宋朝西域彻底被突厥同化,就连中原的书籍也不再提到西域,不过现实发展往往出乎意料,蒙古出兵西征,突厥实力不济,选择投降,最后被蒙古划分到五城之一。
西域就此开始大乱斗,从宋到明,该地区先后经历多番大战,各个小国互相吞并,直到明朝末期,局势稍微稳定,由西蒙古取得最后的胜利,问题在于当时那些统治者属于游牧民族。
他们对于治理国家的想法有些浅薄,主要通过掠夺周边供养自己为主,甚至强占了中原部分土地专门用作畜牧业的养料场,已经动摇了民之根本,所以清朝建立之后将其视为头号威胁。
不得不说,兜兜转转一千多年,西域重新进入了中原的视线,在1862年,乾隆借着西域动乱的机会,直接在西域设立直隶厅,后改为焉耆府,控制一步步加强。
西域首领想着促进贸易,结果被清朝抓住了机会,通过“内地运往”慢慢加强了对西域的掌控力,可以说,从唐朝丢失西域开始,各个朝代就开始围绕西域展开博弈。
在针对不同利益诉求的过程中,西域被当成“传球”一样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最后又辗转回到原地,可谓是殊为不易,不过无论时代怎么变化,西域这块土地的根本职能一直没变。
就算是突厥等游牧民族统治,西域同样也是大力发展商旅,对后世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丝路精神也得以不断继承下来,也希望我们能够持续推动建设,和更多国家走向合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