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啊,评价历史人物当学司马迁,你们在这本书中,如果要写四野的话,就必须得提林彪,不然党史军史就会变得不完整了!”
1985年,耄耋之年的黄克诚语气认真地说道。
1985年2月,负责《军事大百科全书》编纂工作的周之同、姚夫以及李维民三位主编在撰写完初稿后,当即便送往了黄克诚处,请其帮忙审阅指点。只见黄克诚看完后,在他们的交谈中,这样评价道:“我觉得啊,评价历史人物还是要向司马迁学习,客观辩证地去评价其功过是非,就像这本书中,如果你们要写四野的话,就必须得提林彪,不然党史军史就不完整了!”
这位黄克诚老先生到底有何来历?他为何会说出“写四野就得提林彪……”这样的言论?难道他与林彪之间有不为人知的交情?
一、
其实呢,黄克诚与林彪作为旧相识,两人的交情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
那时,他们二人都在抗日前线战斗。林彪是八路军115师的师长,而黄克诚则是其老部下——115师344旅的政治委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又面临新的形势,接下来国共两党是战还是和,一切尚未可知。面对如此情形,黄克诚审时度势,当即便以个人名义致电党中央,提出了应立即派遣部队赶赴东北的意见。
对此,党中央经过慎重考量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进军东北的事宜。
同年9月,黄克诚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亲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三万余人马不停蹄赶往东北。
与此同时,即将赶赴山东的林彪也在接到中央令其转赴东北的指示后,当即日夜兼程,奔赴东北出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
就这样,他们二人在告别抗日战场后,又相继奔赴东北战场,为革命的最终胜利以及中国的完全解放而厉兵秣马。
在黄克诚部队顺利抵达后,接到了中央令他们协同作战的指示,可彼时二人所率部队分别驻扎在不同的地方。于是,林彪就派出了李天佑前来同他取得联系。其实,黄克诚也早就想当面见一下林彪这位老朋友。只见他见到李天佑后,当即便表示:“走吧,带我去见一下林彪!”
就这样,在李天佑的带领下,他在林彪的作战室,见到了自己这位阔别近十年之久的老首长老朋友。
“克诚啊,同行的部队人数以及武器装备大概有多少?战士们的状态如何?”林彪在短暂寒暄后,语气认真地询问道。
闻言,黄克诚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较于乘坐轮船而来的敌方精锐部队,我们不过是无根据地为依托的疲惫之师。故而,我们当前最要紧的是建立后方,先站稳脚跟,逐渐发展壮大自己,以待未来同敌方军队进行决战。”
对此,林彪表示赞同,并将东北根据地的建立事宜提上日程,积极发动群众,为长期战斗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为了双方更好地协同作战,黄克诚部队所处之地逐渐向林彪司令部靠拢。
由于林彪性情孤僻,常常少言寡语,个性很强,而黄克诚又是一个善谋敢谏、正直敢言的人。所以,可想而知,他们免不了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局面。
可以说,在东北时,他们二人常有对战局意见不一的时候。
就拿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四平保卫战来说,面对分兵几路的国民党军队,一开始林彪按照黄克诚的建议,集中兵力,将较弱的陈明仁部队歼灭,击退了敌军的第一次进攻。然而,很快敌军便倾尽全力,集中所有兵力向四平再一次发动了猛烈进攻。
对此,黄克诚向林彪建议从四平撤退。但执行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坚守四平、死守四平”指示的林彪并未理睬其建议,依旧指挥部队同敌人展开激战。
面对如此情形,黄克诚只好致电中央,表达自己对于四平保卫战的意见看法。
而对于他的这一建议,毛主席经过认真思考后,予以了采纳,并在5月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林彪下了“撤出四平,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的指示。
于是,1946年,面对敌军的大量增兵,二人所在部队主动撤离了四平地区,随后又撤出长春,及时对军队进行了整补。也正是这一撤出,使我军积蓄了充足兵力,在两年后,成功战胜敌军,将四平收入囊中。
可以说,在这场艰难的战役中,纵然林、黄二人攻城战略不同,但正是有黄克诚的苦谏直言,以及林彪的连日奋力苦战,方才最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或许是二人有过交集的缘故,后来出现了黄克诚客观评林彪功过一事……
二、
1985年2月,黄克诚将军在看完《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初稿后,觉得其中的内容还有待改进和完善。
于是,他便令秘书丛树品打电话邀请负责该部分的三位主编前来玉泉山交谈。只见他在同三位主编寒暄过后,便以发生在井冈山之事作为切入点,展开了谈话。
众所周知,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写下了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
然而令大家所不知的是,主席之所以会写出此文,最初是为了回答林彪“红旗能打多久”的提问。可以说,正是他对中国革命充满悲观的提问,方才使得毛主席重视起来对于干部阶层信心的夯实,甚至为此还特地花了一天时间给其回了一封长达七千字的信件。
而这封回信,便是后来为大众所熟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虽说林彪当时对中国革命的前途产生过动摇之心,但也正是由于他对中国革命未来的思考,方才造就了毛主席这篇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指导性的文章。
黄克诚在指出这一点后,紧接着,便语气真挚地对他们说道:
“我认为啊,把林彪列条目上书,这是应该的,但他条目的字数为何要刻意少于其他元帅的呢?现在写历史同过去相比实事求是多了,不过有些问题还是需要你们斟酌考虑一下的。”
80多岁的黄克诚将军表示,评价历史人物还是要向司马迁学习,客观辩证地去评价林彪的功过,力求还原历史真相,不能因其犯过错误,而抹去林彪昔日所做出的贡献。
不可否认,林彪一生中,既立下了挥戈中央苏区、驰骋长征路上、奏捷平型关下、指挥辽沈平津之战、扬威解放战场的野战之功,亦具有主持对印反击、协调抗美援越、组织对苏防御的中枢之劳。
可以说,其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新中国史上,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克诚对于这些并不否认,称:“林彪的确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独到的驭将之术,他生前我是这么说,他离世后我仍旧是这么说。”
“至于有人质疑林彪不会打仗,纯粹是受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影响,这不符合事实。在我看来,对于林彪在历史上所做出的成绩要概括地点出来,不能回避。”
而关于林彪后来所犯之过,黄克诚则坚持辩证的观点,表示:“倘若只谈林彪的一方面,不能全盘否定。如果将其条目片面化,这样是无法向后人交代的。”接着,只见他语重心长地对三位主编指示道:“林彪的整个历史,应分为功过两面,而这两面都要写明确,不回避,不含糊,只有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谈话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经过黄克诚的细心指导,主编们也理清思绪,有了下一步的方向。
在当时的环境中,黄克诚能够保持一贯风格,直言林彪功过是非,可以说是需要莫大勇气的。而他的这番深刻指导,无疑也将其胆识与不阿时流的铮铮铁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对此,几位受教的年轻人可谓感慨颇深,甚至后来不禁发出“敢如此直言评价林彪的,唯黄老一人也”的感叹。
为何他们会如此说呢?黄克诚又有哪些敢谏直言的事迹呢?
三、
黄克诚,1902年出生于湖南永兴的一个穷苦人家,1925年入党。在其政治生涯中,可以说,有着多次“犯言直谏”,为真理而“战”的经历。
1927年反革命政变后,他在组织安排下回乡参加了湘南暴动,并在家乡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在此期间,湘南特委的部分同志认为“杀尽土豪”,就需连其房子也烧毁殆尽。
然而,时任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的黄克诚却并不这样认为。甚至在执行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只烧掉了县衙门,而将大部分房屋和商店保留了下来。
对于他的这一做法,永兴县委以执行政策不到位为由,予以了批评,并责令其检讨。但黄克诚坚称自己无错,为何要做检讨?于是,他的县委委员一职便被撤掉了。
之后,黄克诚随朱德、彭德怀等人一同上了井冈山,开启了另一段革命历程。
不过在红军扩编期间,他虽几度任师政委,但最终还是在其反对肃反扩大化以及盲目打硬仗的谏言下屡遭撤职。
可以说,正是因为黄克诚敢谏直言的性格,方才使自己的政治生涯走得倍加坎坷曲折。
1956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被错误批判,对此,他为其抱不平。更是在面对他人“只需揭发并划清界限便可解脱”的提醒时,义正词严地表示:“落井下石也得有石头才行,可是我一块都没有。我绝不会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做出诬陷他人之事!”
于是,随后他也一同被批斗和撤职降级。
三年后,他在庐山受邀与毛主席一同吃饭期间,再次谈到了他与林彪合作的四平保卫战。
“难道你认为四平保卫战打错了?”毛主席语重心长地问道。
闻言,黄克诚的记忆仿佛又拉回了那个尘封年代。短暂回忆后,他缓缓答道:“一开始攻打敌军,以阻敌前进,这并没有错。但后来面对敌军集结重兵同我军主力决战的严峻情形,我们其实就不该再一味固守四平了。”
对此,毛主席马上接话道:“林彪固守四平,其实是受我的命令,这是我思考后的决定!”
“即便是您的决定,那也是错误的!”黄克诚毫不掩饰地回道。
面对他的这种倔强与坦荡,毛主席沉默了片刻后,便以哲人特有的风度表示道:“那就留给历史与后人去评说吧!”
1980年,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否定毛主席的思潮,耄耋之年的黄克诚依旧选择从心发言,为真理而“战”——“没有毛主席,谈何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
回看黄克诚的一生,可以说,纵然历经坎坷曲折,但始终不忘初心,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为真理发声,从心而言。
“别看黄老将军身体不好,但他‘骨头可是很硬的’!”这是黄克诚身边的警卫员对其的评价。
或许,也正是因为黄老的一身硬骨,方才令其在受到多次错误对待与不公后,仍能够不掺杂任何个人恩怨,客观辩证对待党的历史问题以及历史人物,为真理而“犯谏直言”!
可以说,黄克诚大将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曾经立下的“为真理而战,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誓言,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堪称共产党人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