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古老工艺的守望者
——《百年巨匠·非遗篇》聚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季克良
汉族,生于1939年,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贵州茅台酒厂原董事长。1964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食品发酵专业,被分配到茅台酒厂,就此开启与茅台酒厂休戚与共的一生。他是第一个用科学理论解读茅台的人,对茅台及中国酒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曾获“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3年4月28日,第二届国家工业遗产峰会暨“国宝李渡”2023中国白酒申遗论坛在江西南昌举办。以茅台为代表的7家中国白酒名酒阵列的“文物级”酒企联袂发起申请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季克良应邀参加第二届国家工业遗产峰会暨“国宝李渡”2023中国白酒申遗论坛
中国酿酒大师季克良应邀参会,并在发言中指出:“我对中国白酒的申遗工作充满信心。中国白酒酿造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产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是世界上工艺最为复杂的蒸馏酒,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白酒的魅力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这是我们申遗最大的意义。”
就在季克良先生以84岁高龄仍为茅台的申遗奔走呼告之际,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非遗篇》摄制组也早已将镜头对准了这位中国白酒传承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并提前进驻茅台集团,围绕季克良与茅台酒的渊源以及相互成就开展了多次调研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拍摄、制作的《百年巨匠·非遗篇——非遗传承大师季克良》,拟将于2023年6月9日在贵州茅台镇举行开机仪式。它将是《百年巨匠·非遗篇》继《百年紫砂》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是为茅台申遗的一份献礼。
季克良题写“百年巨匠”
以纪录的方式致敬工匠精神
“茅台是我一生的主题,酿造国酒就要对它负责一辈子,一百年,一千年。”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人物专访中,季克良这句总结格外打动人。这不仅道出他与茅台酒相互参与、相互成就的人生历程,也诠释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和工匠精神。
《百年巨匠·非遗篇——非遗传承大师季克良》,是一部关于传承大师季克良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集传统酿酒技艺、人生传奇为一体的大型纪录片。据该片导演赵伟东透露,截至本稿刊发之时,摄制组仍因循茅台酒的生产周期对季克良进行跟踪拍摄,已有一年余。
《百年巨匠·非遗篇——非遗传承大师季克良》拍摄花絮
该片侧重于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高度,重新梳理季克良先生在非遗传承和茅台品牌史中的作用和地位,解读他的人生追求以及对酒文化的独特创造。围绕该主题,纪录片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走近大师,聚焦其生平,展开其生活画卷,通过叙述近乎传奇的人生经历、科学又独特的酿酒技艺和与茅台的情缘,呈现出一个鲜活、生动、立体、有血有肉的大师形象,深层次地展示一代大师的心路历程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贡献。
1964年9月,季克良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茅台酒厂,直到2015年退休,季克良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都“交代”给了茅台酒。历经半个世纪,他个人从“第一个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企业的“第一位总工程师”,而茅台酒厂也从产量仅220吨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产量过万、享誉世界的最大蒸馏酒生产企业。
有人说,是季克良成就了茅台酒,而季克良则认为,是茅台酒成就了他。从资本市场和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对于品牌的维护、企业的壮大他当然功不可没,但他本人最看重的,还是牢抓质量关、传承和坚守传统工艺。
伴随着茅台酒厂的蜕变,季克良一路上当过工人、销售、技术员、总工程师、总经理、书记以及董事长,期间,做了三年工人的特殊经历对于他熟练掌握茅台酒的酿酒工艺至关重要。他参与到酿酒工艺的所有环节,对酿酒的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也因此对源远流长的酿酒工艺怀有深厚的感情和虔敬之心。
在他看来,茅台酒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发扬光大,除了赶上改革开放的机遇之外,还在于茅台工艺本身的科学性。“茅台酒的工艺确实很复杂,但也很科学。”
茅台酒在中国白酒发展的进程中,一直有着特别的地位,从高温制曲到整粒高粱投料做酒,保留了传统酿酒的慢与精,也展现了独步行业的强与优。正是五斤粮食一斤酒的产出,才成就了茅台酒中的大乾坤——优雅、细腻、醇厚、丰满。
至今为止,茅台酒厂始终遵循着传统农耕文化季节性生产的理念,而季克良将这理念和极为复杂的程序归纳总结为10条工艺,从1到10,是对茅台酒工艺的简单概括。一年1个生产周期、2次投料、3年储存、40天高温制曲发酵、五月端午踩曲、6个月酒曲存放、7次烤酒、8次发酵、9次蒸煮及重阳下沙、10条特殊工艺。也正是这10条工艺,使得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手工艺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化,广大的工人群体通过培训学习都能够将其发扬光大。季克良也由此提出“人人都能成为酿酒大师”。
传承与创新,二者对立统一。季克良对于科学技术既不排斥也不迷信,是否引进并加以推广,关键看能否保证酒的质量,“质量一定要稳定,一定要高,这一点不能变。”在任何场合、任何阶段,季克良始终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线。作为茅台酒厂第一位工科生,季克良见证了几代人的辛苦付出,比任何人都希望减轻他们的负担,但对于凡是保证质量的,他坚决保留,不利于保证品质的,则坚决不予采用,比如踩曲。久经实验最终发现,机器踩曲的质量仍然赶不上人工踩曲。而酒曲之重要,单从其“酒之骨”的美誉就可窥见一斑。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季克良合影
传承创新,是工艺、是精神更是文化
“茅台酒的文化底蕴很深,使得我很敬畏。”季克良说这话绝非谦虚。在他看来,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本身就是一个“活化石”。而“活化石”的意义就在于不是用来束之高阁或陈列在博物馆内供人观瞻、想象和追思,而是始终参与到当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并将继续以同样的方式见证和丰富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茅台的工艺,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离不开精神的滋养,也离不开造化的成全。
结合半个世纪以来围绕茅台集团的风风雨雨,季克良认为未来的发展最关键的核心就是人!在制酒源头,人是决定酒品质的关键之一,同样的温湿度环境,同样高品质的粮食,一旦家庭闹了矛盾、出现了情绪或心不在焉,那么制酒的水准就可能大打折扣。在季克良敬畏的茅台文化中,人是第一要素。他认为,脱离了茅台人的集体工匠精神,传承茅台的工艺也就无从谈起。“贵州人也好,茅台人也好,都有友善的精神、好客的精神,特别是艰苦奋斗、勤劳的精神会发扬下去。”
几十年的起起伏伏,让茅台酒这个不愁嫁的“皇帝女儿”也遭遇了门可罗雀的窘境,最惨的时候不仅产品滞销,甚至还需要经销商“倒贴”来发工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让季克良充分认识到,消费者是上帝!那么,消费者又是谁呢?纵观茅台发展史,无论是对茅台赞不绝口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还是坊间追随几十年的“粉丝”,终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他们在物质层面认可茅台的口感享受;在精神层面欣赏茅台人在坚守中创新,于创新中传承;在文化层面则参与丰富和续写着茅台至简至真的美学追求。
耄耋之年,季克良围绕茅台开展一系列工作,仍然甘之如饴
在对传统工艺进行规范化、工序化的过程中,季克良发现有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茅台酒特有的酒香过去采用的勾兑方法,往往因人而异。师傅们全凭个人感性来操作,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为此,他参加了国家轻工部组织的第二期茅台科学试点工作组,在老厂长的带领下开始了解决茅台酒勾兑难题的攻关之路。最终,在总结工作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他撰写并公开发表了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第一次阐明茅台酒的三大主体香型,即:“酱香”“窖底”和“醇甜”,揭开了茅台酒香的奥秘,为茅台酒的勾兑制定了统一的香型标准。科学的勾兑方法一经推出,立刻在中国白酒界引发了一场革命。
茅台酒之所以是茅台酒,不仅离不开茅台人世代绵延的精气神,也离不开贵州美丽的山山水水。在这里,水源取自硬度低、无污染、口感甘美又富含微量元素的赤水河;在制曲过程中,适宜的条件下培育出别处无法复制的微生物群,这一关键点久经验证,促使季克良做出“离开了茅台镇生产不出茅台酒”的大胆论断。在这里,人们在对自然保持敬畏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了“天人合一”,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茅台。
“茅台酒的香,比较柔和、幽雅。”季克良酿了一辈子茅台酒,也品了一辈子茅台酒,故而最懂茅台酒。立足新时代、新阶段,他还有一个宏大的愿望,即让广大年轻人接受茅台酒,让茅台酒走进千家万户。这不单单是因为茅台酒柔和、幽香,更在于凝结在酒里的包含但不止于勤勉、精进、奉献、和谐的工匠精神以及生生不息的工匠魂。而这正是《百年巨匠》文化工程经过层层筛选,于长长的非遗名录中率先将镜头对准季克良和他传承的白酒酿造工艺的初心所在。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3年第09-10期
更多阅读,欢迎订阅
作者:本刊记者 卡咪娜 吕月华
责编:卡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