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日的呼伦贝尔,冰雪初融的额尔古纳河蜿蜒流淌,草原深处新芽破土,牧群踏响复苏的鼓点。在这片生机勃发的北疆热土上,一场以“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为号角的发展实践正蓬勃展开。2025年,自治区党委以“六个行动”为抓手,锚定“五大任务”目标,在春光中播撒奋斗实干的种子。呼伦贝尔市以此为指引,紧扣重心,周密部署,从重大项目谋划到助企惠企政策精准滴灌,从就业春风暖民心到节水行动纵深推进,从深化区域合作到北疆文化品牌璀璨绽放,每一个行动都凝聚着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想干、能干、敢干、快干”的精气神,誓将“六个行动”的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聚焦“六个行动”探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大型主题报道正式启动,邀请您一起从春天出发,走进草原深处、林海腹地、城镇街巷,用镜头捕捉春潮下的生态修复故事、非遗活化实践、文旅融合新景,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北疆答卷。全景视角记录呼伦贝尔市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在“六个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领域以实干执笔、用创新泼墨的奋斗画卷。

边疆地区是开放的前沿,唯有开放合作,方能共享机遇;唯有高水平开放,才有高质量发展。

呼伦贝尔是中国唯一一个同时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地级市,历史上曾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如今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地理位置独特,区域优势明显,在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中的使命和职责尤为重要。



沿边是特点更是优势,呼伦贝尔1733.32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坐落着8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这在全国都是极少有的。如何把这一资源用足用好,在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率先破题?呼伦贝尔市深入推进现代化国际陆港建设、京蒙协作、呼兴协作等重点任务,政策优势、产业特色、开放态势得以不断凸显。

深谋:

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破局

从全国全区发展大局看,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一带一路”倡议、蒙东振兴等战略部署,以及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区域合作深化行动等政策中释放出机遇利好,加快融入步伐,将成为呼伦贝尔对外开放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呼伦贝尔,向北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是我国通往欧洲最便捷、最经济、最重要的通道,向西取陆路可达蒙古国东部三省及深远腹地,向东沿滨州铁路线可接东北腹地与沿海港口及日韩等国,是中国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开发开放的重要支点。

经过多年来统筹推进各口岸扩能改造和互联互通基础项目建设。如今,呼伦贝尔已构建形成了以满洲里为“龙头”,沿滨洲铁路各旗市区为“主轴”,沿中俄黑山头、室韦口岸等边境地区为北翼,沿中蒙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口岸等边境地区为南翼,公、铁、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一轴两翼”对外开放通道体系。全市各口岸现已具备年过货5000万吨、过客1250万人次的设计通关能力。



但打造“向北开放桥头堡”仍面临着不少“硬骨头”:“帽子多个头小”、口岸各自为战、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交通、资源、文化等优势还没有充分激发。

为以开放主动赢得发展主动,去年以来,我市对口岸经济工作开展了深入调研,借鉴上海、广西、云南等地先进经验,以国企注资、市场化运营方式组建了呼伦贝尔陆港国际集团,合力推动口岸经济转型升级。

畅通:

以设施联通打造开放通道

想要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先就是建好互联互通的通道网络和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



满洲里口岸创新推行的“延时、错时+7×24小时预约通关”和先期审核重点班列转关数据等便利措施,确保了中欧班列通关“零延时”。得益于不断优化的通关便利化举措,今年一季度满洲里口岸一季度进出口货运量完成653.1万吨,同比增长10.6%。

距离蒙古国东方省省会乔巴山市仅126公里的阿日哈沙特口岸,年进出境旅客人数常年保持在10万人次以上,为应对客流量增长,积极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人均通关时间大幅缩短到约30秒,未见异常的行李物品10秒便可完成检查。

额布都格口岸是我国公路运输进口蒙古国原油的主要渠道,从开放初期的“一车一申报”,到现行的“集中申报”“一保多用”,实现了畅通能源资源“运进来”,到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依托额尔古纳边境经济合作区和互市贸易区,室韦和黑山头口岸加快新型智能系统建设,打造面向俄罗斯开放的边境贸易平台。开通呼伦贝尔直飞香港航线,填补了北疆地区直航港澳的空白,更以“文旅+交通”创新模式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道畅通,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市口岸货运量累计完成675.83万吨,同比增长10.9%;全市口岸客运量19.5万人次,同比增长5.5%。

落地:

以产业支撑激活发展动能

高效便捷通关,各口岸顺畅有序,跨境旅游及经贸往来的客商络绎不绝,客货运输通道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然而发展口岸经济不能只图表面“热闹”,单纯的进出口贸易,往往成为过路的通道经济,对边境口岸和通道沿线的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有限。 怎么办? 必须在破解“酒肉穿肠过”问题上拿出大动作。

呼伦贝尔毗邻的俄方地区在林木、能源、矿产、旅游等方面资源富集,毗邻蒙方的东方、肯特、苏和巴特三省自然资源丰富,与俄蒙在农牧业及农畜产品、能源与矿产资源、建材和装备制造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

满洲里口岸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每年有大量的木材、钾肥、粮油等资源经该口岸进境。借助这一优势,满洲里市推动“口岸货物+园区落地加工”联动发展,目前加工产业呈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之势。

通过中欧班列,不到10天的时间,从俄罗斯进口的小麦、油菜籽等产品就可以到达满洲里铁路口岸边民互市贸易点进行加工,安全且有保障。

作为全国首批陆运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目前,满洲里国际物流产业园区已吸引北京新发地、山东鲁花等知名龙头企业入驻,正努力打造中俄农产品最大陆路换装平台和进口农产品落地加工基地。

在连接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通道和引擎方面,呼伦贝尔市突出打造满洲里公路、铁路、航空口岸综合枢纽,加快推进满洲里中欧班列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保障、客货疏运、资源转化、连接市场能力,将枢纽“体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同时发挥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黑山头、室韦等口岸毗邻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与俄蒙等国家开展油气、煤炭、金属、农畜产品、跨境旅游等方面合作,着力打造特色口岸,推动“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升级。

交心:

以诚意合作拓宽朋友圈

在推进对外开放工作中,呼伦贝尔市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为地方产业和企业与国内外市场对接开拓新的渠道。

多年来,呼伦贝尔市与俄蒙毗邻地区积极开展政府互访、民间往来,不断深化经贸、教科文卫、体育及跨国生态环保等各领域合作。借助中俄博览会、中蒙博览会、海拉尔中俄蒙经贸展洽会等各类会展平台,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与俄蒙客商广泛对接交流,持续巩固拓展与俄蒙毗邻地区间的经贸联系。



同时,与京津冀、长三角和东三省等地合作,与“呼包鄂”等地密切交流,向非洲、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延伸开放触角,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在供需两端积极融入国内产业链,建立健全与沿海港口的协作机制,全面强化运输通道、能源通道方面的对接协作,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切实提升经济互补性、互助性、互惠性。

如今,呼伦贝尔已缔结19对国际友好城市,获批复运营边民互市贸易区5个,深入落实中国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正努力打造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

期望大好、机遇大好、前景大好,从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到机制体制的构建完善,从口岸运行的高效畅通到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从平台资源的优化整合到营商环境的精心雕琢,呼伦贝尔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迈向广阔未来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