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夏知多少?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这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二十四节气歌”,而如今谷雨节气已经到了,它就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下一个就是立夏了,根据民间传统的说法,立夏是夏季的开端,意味着夏天就要到来了。
立夏,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可是夏季的“排头兵”,和立春、立秋、立冬并称“四立”,代表着季节的转换与更迭。
《历书》里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春天播下的种子,因为气温上来了,雨水也增多了,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迅速生长,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从气候特点来看,立夏时节,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升高,昼长夜短愈发显著,气温也跟着一路攀升。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地区正式开启雨季模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的便是这般景象。
而华北、西北地区气温上升快,但降水稀缺,就像被“渴”着的大地,急需甘霖滋润。
不过立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夏季到来了,因为按气候学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才是夏天的开始,所以此时真正进入夏季的,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还处在春天的尾巴,甚至有些地方才刚入春不久。
古人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立夏后,田间地头就能常听到蝼蝈欢快的鸣叫,仿佛在奏响夏天的乐章;接着,蚯蚓从湿润的泥土里钻出来透气;随后,王瓜等藤蔓植物快速攀爬生长,开启疯狂“生长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立夏节气期间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而迎夏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仪式庄严肃穆,古代帝王会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身着朱色礼服,佩戴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是朱红色,向夏天致以最诚挚的欢迎,祈祷丰收。
过去民间还有立夏称人的传统,小时候我家乡还很流行。立夏节气当天,吃罢中饭后,人们会在空地上架起大木秤,大家轮流坐秤上,司秤人根据不同对象,说出吉祥话,寓意生活顺遂。
除此以外,立夏吃蛋习俗也由来已久,相传立夏后不少人会有身体乏力、食欲减退的“疰夏”症状,胸前挂着煮熟的鸡鸭鹅蛋,就能轻松避开。还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足以看出蛋在人们心中增强体质的神奇功效。
2、“立夏在头,五月桑拿;立夏在中,三伏穿袄”,今年立夏是咋回事?
因为古人是靠天吃饭,又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劳作的,因此就总结了不少和节气相关的谚语,而这句“立夏在头,五月桑拿;立夏在中,三伏穿袄”就曾在民间口口相传。
它的意思是,如果立夏在农历月初,五月份的时候就很热了,会热得像蒸桑拿,酷暑难耐;
而要是立夏在月中,就是说夏季热得迟,可能三伏天还比较凉爽,甚至得穿件薄袄来保暖,当然了这个是夸张的说法,三伏天怎么会穿棉袄呢?
这个也主要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一般立夏节气如果是在三月的上旬,就表示立夏来得早,这样往年六月份才最热,而这样的年份在五月份就已经很热了。相反,立夏来得晚的话,就表示夏季推迟了,三伏天也可能就来得晚一些。
而2025年立夏在农历四月初八,妥妥的月初,按照这句俗语的说法,今年五月大概率会被高温笼罩,提前感受盛夏的热情。实际上,有些人现在就已经感觉酷热难耐了。
不过,天气变化复杂,这句俗语更多是古人长期观察总结的经验,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当作天气预报的绝对依据。
随着全球气候的复杂变化,如今的天气走向,还得依靠科学的气象监测和预报。
3、那些有趣的立夏俗语
关于立夏的俗语,可不止“立夏在头,五月桑拿;立夏在中,三伏穿袄”这一句,在民间还有不少,比如“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简单直白地表明立夏这天要是不下雨,后续降水可能稀少,田地干旱,犁耙都派不上用场,农民们只能无奈闲置,足见立夏雨水对农事的重要性。
还有“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是说立夏刮东风,预示着雨水多,麦子可能会遭受水涝灾害,提醒农民提前做好排水防涝措施,守护辛苦种下的粮食。
另外就是“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生动描绘了立夏时小麦生长的状态,龇牙咧嘴般快速生长,再过一个月就能收割,让人们直观感受到节气和农作物生长的紧密联系。
马上就要立夏了,你认为今年夏季热不热?你还知道哪些立夏节气的谚语呢?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