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心怡

“郑老师,今天您主要想拍什么鸟?我带您去找。”近日,来自海口的观鸟爱好者郑少松专程驱车来到儋州市兰洋镇番加村三雅村民小组,本地“鸟导”王进新正等候在此,准备带他上山。

“鸟导”即带人到野外观赏和拍摄鸟类的导赏员。海南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海南岛少有的森林——湿地混合型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鸟类资源,目前已记录的鸟类超190种,有“鸠鸽家园、猛禽胜地”的美誉,是很多鸟类摄影爱好者心目中的“天堂”。

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珍稀鸟类的美丽与魅力,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指导社区建立了3个“鸟塘”,为观鸟爱好者提供拍摄机位,并培养王进新等一批专业“鸟导”,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观鸟旅游”,在推动村民增收的同时,提高公众的鸟类保护意识。


“鸟导”王进新(左)正在帮助观鸟爱好者辨认、拍摄鸟类。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心怡 摄

绝技 听声辨种类的“鸟语翻译官”

“你看!树上有只叉尾太阳鸟!”隔着约20米距离,王进新指着一棵树说道。

循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叶片中似乎真有跳动的身影。叉尾太阳鸟身形“娇小”,成鸟身长也不过10厘米左右,在叶片掩映下时隐时现,看不清楚。王进新却胸有成竹,“听它的叫声就知道了。”

听声辨鸟,这是王进新的绝活之一。三雅村“鸟塘”位于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到附近光顾的鸟儿种类不少,很多时候光是听它们的叫声,王进新便能知道是什么鸟儿来“做客”。

此外,王进新还能根据鸟儿飞行的姿态来判断其种类。“啄木鸟飞起来时高时低,像一个波浪号,蛇雕则是盘旋飞行。”王进新介绍,位置、环境、周边植物等也是他判断种类的重要因素,“鸟儿都很‘专一’,如果找到一个适合的地方,就会经常飞来。”

对于外行人来说,观鸟好像在“开盲盒”,上山一趟,并不知道自己会遇到哪些鸟儿。而对于王进新来说,熟悉每种鸟儿的特征、习性、落脚点,是作为一名“鸟导”的基本功。“许多观鸟爱好者会指定想拍的鸟种,只有熟悉它们出现的时间地点,才能带领观鸟的人找到它们、拍到它们。”王进新说。

对鸟儿的熟悉源自从小与鸟儿的朝夕相处。番加村毗邻松涛水库,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常有鸟儿来“做客”。自小时候起,王进新就爱和伙伴们一起观察小鸟,漂亮的毛色、灵动的身姿让他很是喜欢。

2024年4月,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始筹备培养一批专业的观鸟导赏员,向周边番新、番加等4个村委会征集热心保护鸟类、具有责任心且熟悉当地环境的村民参与培训。当年6月12日,儋州番加社区观鸟导赏员第一期培训班举行,王进新在之后的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正式成为一名“鸟导”,在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协助下,王进新在三雅村民小组建起了“鸟塘”,当上了“三雅塘塘主”。

“首批我们共培养了8名观鸟导赏员候选人,现在正式从事‘鸟导’工作的有5人。”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黄海警介绍,“鸟导”是连接游客与鸟类世界的桥梁,在推广观鸟旅游和保护珍稀濒危鸟类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该管理站不断强化导赏团队建设,通过专业培训、严格考核,完善导赏流程,确保每位导赏员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知识,引领访客深入探索保护区内鸟类的独特魅力。

“我们定期组织培训,邀请一些专业老师来给‘鸟导’们上课,内容包括鸟类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导赏流程管理和接待礼仪等方面,还曾组织他们到云南等地学习经验。”黄海警说,今后还将扩大“鸟导”规模,让更多村民参与到珍稀濒危鸟类保护行动中来。


鸟儿站在木棉花上。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坚持 遵守镜头与自然的约定

“老师,这种鸟比较胆小,请不要离得太近”“老师,您往这边站,那边有点危险”……“鸟塘”里,王进新仿佛化身“幼儿园老师”,分外耐心地叮嘱每一位观鸟爱好者。“既要保证鸟的安全,又要保证人的安全。”这是王进新对“鸟导”工作的总结。

王进新说,鸟儿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如果在某个地方感受到威胁,它们就不会再来了。“有些老师来拍摄,会带着很长的镜头,有些鸟儿以为那是猎枪,会受到惊吓。”后来鸟儿们发现这些“长枪短炮”并不会伤害到它们,才逐渐放下心,开始自在地觅食玩耍。

“相对于静静站在枝头的鸟儿,拍鸟的老师更希望能拍摄到起飞、梳毛、给同伴踩背等动态瞬间。”王进新回忆,之前曾有一些拍鸟者,为了拍到鸟儿起飞,会突然大声喊叫或拍掌,通过惊扰鸟儿获得自己想要的画面——这是观鸟时明令禁止的行为,王进新必须通过不断叮嘱、强调来避免这种行为发生。此外,在山林里抽烟、乱丢垃圾、公开传播鸟点位置信息等行为都是被禁止的,这需要王进新在导赏过程中分外留意。

除了不惊扰鸟类,“鸟导”还需要保证每位观鸟者的人身安全。“很多时候他们拍入迷了,忘了看路,也不注意安全。”王进新说,特别是有些年纪较大的观鸟者,行动并不那么敏捷,其安全更需要格外关注。

“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解救挂在渔网里的小鸟,村里人也习惯了与各式各样的鸟儿共处,没有人会去伤害鸟。”生活在鸟语花香的村子里,王进新从小就懂得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上“鸟导”后,他积极学习生态保护理念和鸟类知识,主动悬挂横幅、发放折页,希望更多人了解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只有让更多人了解鸟类,懂得爱鸟护鸟,鸟儿才会常来,生态环境才会更加和谐美丽。”王进新说。

发展 “观鸟热”背后的振兴新翅膀

“观鸟爱好者非常执着,很多人甚至为了拍到一种鸟类跨越两千公里。”王进新当“鸟导”以来,陆续接待过北京、西藏、新疆、辽宁等省(区、市)的观鸟爱好者,年龄上至八十岁,下至五六岁。

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的鸟类类群是热带低地森林鸟类,海南山鹧鸪、白鹇、橙胸绿鸠、栗颊噪鹛等都是这里的“明星鸟”。2024年2月18日,另一位“鸟导”王国华发现了全球性易危鸟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紫林鸽的踪迹,并拍摄到我国首张紫林鸽野外生态照片。经过3个多月跟踪监控监测,确认紫林鸽在该保护区有稳定的种群栖息。此消息一出,许多人专程为紫林鸽而来,想要一睹这种珍稀濒危鸟类的风采。“我这次主要是来拍橙胸绿鸠,要是能碰上紫林鸽那就太幸运了。”紫林鸽数量不多,警惕性很高,要拍到并不容易,许多人来了四五趟才有所收获,即使如此,郑少松仍然期待着遇见其踪迹。

和“随来随拍”的多数静物摄影不同,观鸟拍鸟需要跟着鸟儿的“日程表”走。有些鸟儿为了躲避天敌,天还没亮就出来觅食;有些鸟儿爱“睡懒觉”,日上三竿才“露脸”,这便需要“鸟导”合理安排时间,也需要观鸟爱好者们不辞辛劳地守候。

“他们可以一天啥也不干,盯着相机就是七八个小时,还有些人拍水鸟,能在水里趴上大半天,好像拍起来就忘了吃饭喝水。”说起这些观鸟爱好者,王进新打心底里佩服。为此,他准备了荤素搭配的盒饭,提供给不轻易离开相机的观鸟者们。郑少松原本只带了一个饼充饥,得知王进新能提供盒饭,他便立马订购了一份,“这下方便多了!”郑少松笑着说。

食解决了,宿还是个大问题。从北方来的观鸟者希望能在村里住上一两个月,既方便每天早起观鸟,又能享受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畅快呼吸林间空气。可三雅村民小组并没有民宿,有住宿需求的观鸟者只能住在“鸟导”家中。为此,王进新产生了一个新计划。“我准备把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大概能有10间房间,今年年底观鸟者们就能入住。”

村里没人做,王进新就当第一个。去年,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正式通车,平坦宽阔的公路经过番加村,他期待着未来,番加村的观鸟旅游越来越火热,能有更多村民开起民宿和农家乐,吃上鸟儿衔来的“旅游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