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论是古代的托勒密,还是当代的派尔巴赫(Peurbach)和缪勒(Regiomontanus),只要书一出版,哥白尼便马上看完。后来他回到祖国波兰,一年后开展研究,利用星盘和他觉得准确的天文年历,即《阿方索星表》(Alfonsine Tables)的1492年版本,记录星体互相靠近的情形。哥白尼观察到的现象,却在两方面困扰着他。第一,他的天文年历其实不太可靠。《阿方索星表》在13世纪编成,推算太阳、月亮和已知星体自1252年以后的位置,是中世纪天文学的重要典籍,可惜并不准确。木星与土星一如所料在1504年相会,但发生时间有一至二周的偏差。而且,星体在天空相会的位置,也跟预期的相差一至二度。
一、哥白尼有哲学方面的忧虑
《阿方索星表》以托勒密的天体模型为基础。哥白尼觉得这模型过于凌乱,毫不优雅,无法反映上帝的旨意。托勒密提倡地球是宇宙的固定中心,每天的日出和日落便可证实这点。但其他星体会绕来绕去,比较棘手。从地球上看,这些星体跳着奇怪的舞蹈,首先往这方跑来,接着又朝那方奔去,忽暗忽明、规律异乎寻常。托勒密为了解释这一切,进一步想出一大堆循环(cycle)、周转圆(epicycle)和等分点(equant)。这些怪异难懂的法则解释了太阳、月亮和星体的运动,行之有效,于是沿用了1400年。法则预测到所有天体何时会位于何处,误差介乎一至二星期,或是一至二度,相当可靠。
哥白尼十年间一直受到这两点困扰,直至约1510年,他便豁然开朗。他领悟到的道理简单纯洁,彷彿发出神圣的光芒,却太震撼了,他还是等了超过30年才把想法完整写出来,出版成书。期间,哥白尼的一个学生对他的试稿非常着迷,三催四请,哥白尼才在1514年拿出那份草稿给一小群学者朋友传阅。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日与夜不是太阳的运动所造成的,而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地球跟其他星体一样,会绕着太阳旋转。
这套说法荒谬极了。若地球真的由西向东自转,形成白天和黑夜,转动的速率必定极快。那为何所有东西,例如楼塔、树、人,都能站立在地球上?为何空气的动量不会扔走天空中的飞鸟和白云?哥白尼不知道答案。再说,如果地球真的绕着太阳转动,那为何星星看起来是固定不动的?我们把左右眼轮流合上,每次只用一只眼看东西,眼前物品会从一边走到另一边,这现象叫做视差。星场(star field)理应也当如此,每年从太阳的一边走到另一边。哥白尼坚信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只能推测星星确实会移动,但因为太遥远了,比托勒密想象中的距离还要远1000倍,所以单凭肉眼和仪器并看不出任何分别。19世纪早期的望远镜能够证实地球确实有自转轴,但16世纪的人只会嘲笑这个难以证实的见解。布拉赫为了证实哥白尼是错误的,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编纂历来最详尽仔细的天体纪录。讽刺的是,数据反而有助证实哥白尼的模型比托勒密的更胜一筹,促使世人接受前者。
二、当时的天文学,完全建基于种种根深蒂固的假设,哥白尼不但挑战这些假设,还推翻了它们
20世纪哲学家孔恩(Thomas Kuhn)创造了新词「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形容这种出众的成就。我们的思想深受现有的假设影响,所以这种转移是很难做到的,就像哥白尼1543年的著作《天体运行论》(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 ),曾被教会列为禁书超过200年。而且,典范转移极为重要。所有典范必定有其限制,我们最终还是需要正视这些限制,否则只会停滞不前。
哥白尼的日心说,不过是把宇宙的中心由地球改为太阳,同样会有瑕疵,但有助推进天文学发展,弃用托勒密的理论,还开辟了新的道路,引起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怎么证实各星体绕着太阳,而不是绕着地球转动?这个疑问促使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在1610年将荷兰新发明的望远镜举向天空,观察金星的位相和木星的卫星,搜集新证据解答问题。
怎样形容星体轨道才是最好的?是椭圆形的。克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发现轨道原来长这样,并研究出三条天体运动的定律,把新天文年历的误差缩小至0.2度以内。而且,如果地球真的在太空中转动,为什么没有人感觉得到?因为有惯性(inertia),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2-1727)如此解释,这答案也成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Three Laws of Motion)中的第一定律。哥白尼所带来的影响,远远延伸至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也延伸至天文学以外的范畴。他奠下全新基础,现代物理学从这里起步。
三、当天才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把这种罕有的成就称为「天才」,这种成就在文艺复兴时期普遍得相当惊人。哲学、科学、科技和艺术全都推翻固有原则,不再受传统支配。社会中所有的典范转移综合起来,便构成现今历史学家所指、从中世纪过渡至现代世界的早期阶段。转移共有的核心部分,就是哲学上的迁移。就如第四章开头所述,人们不再安于上帝赐予人类在「存在巨链」(Great Chain of Being)中的位置,而是力求攀得更高。
人们彻底重新思考人生意义,真理的核心也同时从「启示」逐步转移至「观察」。全新的思考方式,不但改变了我们如何了解地球,而且透过哥白尼的学说,改变了我们对上天的想象。
医学方面,我们有了新的思考模式,开始不再在心灵上,而是在结构上了解人体。医学院里常有人体解剖,人体构造图广泛印刷,精确画出人类的骨架、肌肉、静脉与动脉、器官、神经系统和脑袋。塞尔韦特(Michael Servetus,1511-1554)发现心脏不是灵魂的居所,而是一个帮浦。
化学研究从炼金术转移至做实验。人们不再沿用古老祕方,不再尝试把铅块变为黄金,而是去搜集新的数据,了解有什么化学反应确实会发生,研发出更好的方法蒸馏酒精、酸和其他物质,也会探究这些「药水」对病人有什么效果。
全新的研究领域陆续诞生。人们今天将马基维利视为「不择手段的权谋家」,因为其著作《君主论》(The Prince)似乎提倡暴力与欺瞒是贤君的特质。但是在500年前,真正震憾的是他不但编织老一套的谎言,吹捧统治阶层的德行,更会出版书籍,把他对统治阶层实际行为的观察公诸于世。从那以后,政治学家都会观察统治阶层,并且将观察所得记录出版。
有了新的方法看世界,自然也有新的工具和技术。船只造得更加庞大坚固,设有更多用途的船帆和船舵,不只适合航海,还适合游遍大洋。罗盘和其他导航仪器愈来愈准确,航员可以朝着过往不敢前去的方向航行。农业开始采用新方法,例如把牛关进牛栏饲养,或是使用轮作法(crop rotation),提升接下来300年的农业产量。采矿业方面,欧洲的浅层矿体耗尽,采探深度前所未见,人们开始应付和克服随之而来的技术问题︰排水、排气、从地面垂直拉出矿石,预防洪水和爆炸。
冶金工程师建造了世上首座鼓风炉(blast furnace),生产更多质量更好的铁,又研发出新的合金。水利工程师重拾古罗马人对供水系统的热爱,进一步造出水坝、水泵和水道,用于矿场、磨坊和港口。建筑师设计新型起重机,有助筑起自古罗马时期以来从没出现过如此规模的巨型圆顶。早期的小提琴、吉他和其他乐器相继出现,音乐家因而创作出新形式的音乐。
我们今天印象最深刻的,是视觉艺术上的转移。中世纪的艺术优雅简约,神祕万分,却也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当时的艺术牵涉宗教,主要用作诉说神圣故事。抄袭非常普遍,创新反而是不敬的表现。新观念逐渐取代这些规范,艺术家的职责,就是把他在世上看到的某个片段捕捉下来,创造的艺术品愈见逼真原创,符合世俗。
转移由布鲁莱斯基和范艾克(Jan van Eyck)等艺术家开始。布鲁莱斯基开创线性透视法,即把遥远的物品画得较小,在平坦的帆布上显出深度。范艾克不画理想化的裸像,反而叫裸体的人站在他面前,然后把每人身体独有的细节画下来。
到了文艺复兴的巅峰时期,达文西和米开朗基罗登峰造极,达到艺术新的完美标准。见图5.2。大家今天都称赞他们作品画得很漂亮,而当时的人,还会欣赏两人画的是原创作品。达文西创作〈蒙娜丽莎〉之前,从未有人画出如此栩栩如生的肖像画。他多年来研究眼睛是怎样看东西的,得出画肖像的祕袂,就是把蒙娜丽莎的嘴角和身体轮廓画得模模糊糊。填上画像细节的不是画家的画笔,而是赏画人的脑袋。同样,米开朗基罗仔细研究人体解剖,为我们带来曲线分明却优美雅致的大理石像,每条肌肉和肌腱都精心雕琢,位置恰当。
结语
这些全都不是一下子便完成的。哥白尼固执己见,坚持星体的轨道是圆形的,他认为上帝总会用完美的圆形;现代读者翻查文艺复兴的药物编年史,大概会退避三舍;达文西也跟其他人一样,钻研炼金术。科学革命才刚刚开始,需要几百年完成。不过,新典范带来并加快多项早期成就,也是非常不错。1450年,西欧在多方面的发展都比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落后,例如科学、探勘、导航、炼铁和炼钢、兵器、农业、纺织和计时技术。
但是,就如哈佛历史学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2011年的著作《文明:决定人类走向的六大杀手级Apps》(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写道,欧洲到了1550年已经在各方面反超前,拥有更多组织资源(organizational resources)和能源资源(energy resources),成为地球上历代文明之冠。文艺复兴时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天才涌现得最快的繁荣年代。
参考文献
《文艺复兴史》《欧洲文艺复兴史》《时间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