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将至,我对阅读有一点自己的想法。阅读,不只是读小说、诗歌、散文,还应该包括剧本。以往那些热爱文学的读者,一般都读过莎士比亚戏剧以及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老舍的作品。但是今天的文学读者中,对剧本阅读怀有兴趣的,估计很少了。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我对在座的朋友说,如果今天还是把戏剧划归文学的话,那么,在座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阅读剧作的,另一类是不读剧作的。很多对文学怀有热情的当代读者,可能对中国现代剧作的印象,除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就是老舍的《茶馆》了,除此之外,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了。如果随便拉住一位作家或是评论家问一下,最近读过哪些比较好的剧作,估计回答一定是没有读过。所以,在阅读日我想提请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如果没有了戏剧作品的阅读,是不是一种欠缺呢?
我估计马上会有读者问,现在还有值得阅读的好剧作吗?我以为是有的,尽管不多。结合舞台演出,这两年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陈佩斯父子演出的《惊梦》,从编剧角度看,这是一部颇具巧思的剧作。另外,像上戏导演系改编的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虽然读过剧本的人不多,但剧本是有特色的。上海的著名编剧曹路生先生根据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改编的剧作,也是值得阅读的。其他像赵耀民对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的话剧改编,年轻的编剧温方伊对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的改编,他们的文字底本都是可以阅读、回味的,也一定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文学体验。曾有剧作家说,戏剧让文学长上翅膀。可能这种飞翔的幻想,是小说阅读、诗歌阅读所难以替代的。
读剧本,可能也要看一点与现代戏剧相关的研究著作。如果说,现代小说发展至今,有很大的变化,那么,戏剧的构成在如今也有很大的变化。不少人对戏剧的最新认知,可能就是斯坦尼、布莱希特或是三大体系等。其实人们对戏剧的认知,也是需要与时俱进,了解一点戏剧知识的新进展。这两年我自己的阅读体验中,有几本书印象比较深。一是法国学者于贝尔的《戏剧理论——从柏拉图到布莱希特》;二是《剑桥戏剧导演导论》;三是《剑桥俄国戏剧史》。
于贝尔是法国著名的戏剧史专家,她从西方戏剧理论流变的角度,揭示了西方戏剧从前现代到后现代的主要理论变化和代表理论。这或许是目前国内最新的一本西方戏剧史论专著。《剑桥戏剧导演导论》最突出的印象是清晰勾勒出戏剧导演以及导演理论是如何在西方戏剧中构建起来,让普通读者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现代戏剧有今天,导演艺术功不可没。没有导演的戏剧艺术,基本上是前现代戏剧。现代戏剧得以快速发展,与导演艺术的崛起有关。至于后现代戏剧,离不开导演剧场的概念和舞台实践。《剑桥俄国戏剧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俄罗斯戏剧发展过程,一些重要人物和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斯坦尼体系以及体系之后的探索。这本论著对包括斯坦尼等戏剧理论家的探索持肯定态度。它让人们看到戏剧艺术其实不只是编剧创作、演员演出和观众观看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戏剧观念的理论建构,是这些观念支配之下的戏剧给舞台艺术带来了新变化。
国内戏剧研究成果,上戏中国话剧研究中心编选的《李健吾研究资料集》上下卷,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它是一本关于戏剧家的研究资料,但又是与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紧密相关的史料汇编,通过其中的文章,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从事戏剧创作、戏剧翻译、戏剧批评和戏剧教育的李健吾先生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大家,以往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
另外,北京的戏剧导演王可然的《一切为戏剧——央华戏剧制作人工作方法论》,是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位当代中国导演的戏剧观以及他的工作方法。
王可然导演去年将莫言的话剧《鳄鱼》搬上戏剧舞台;同时,他与法国导演合作,将雨果的《悲惨世界》在中法舞台上同时上演。他选择的剧目是比较兼顾文学与戏剧的。
原标题:《杨扬:关于阅读的一点感想》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