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娟 实习生 冯骏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一年来向广大读者推荐优秀书籍391部,通过不同的文化视角、丰富的文体内容以及多种手法的叙事表达,构建出一个涵盖多维度立体、涵盖古今、涉猎中外的文化景观。
从原创类文学作品到贯通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研究,从热点议题到细微生活……青未了荐书榜,既有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有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展现。
探究个人与时代脉搏共振
文学作品是体现时代共振的文化强音,而情节的设定、人物的命运、作者的心境共同构筑其中动人的篇章。
读一读聂华苓的文字,便可知她的一生跨越地理与文化的边界,大步迈向远方,她曾以“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自喻,其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更是成为全球文学交流的枢纽。从奥尔罕·帕慕克到莫言,从米沃什到王安忆都受其影响。视角转到先锋文学作家残雪,只有小学学历的她,从事工厂女工、裁缝等工作辗转谋生,却在32岁以《山上的小屋》发表于《人民文学》,体现了残雪式异象空间的象征化书写特征,展现了精神探索者的心路历程。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点评:“残雪作品原本潜在携带着间或来自女性生命体验的文化僭越力量。”
文学作家思想与历史脉搏共同跳动,章开沅在《凡人琐事:我的回忆》中以自传形式串联起百年中国史。从世家少年到流亡学生,从大学校长到布衣学者,他的回忆录不仅是个人生命的记录,更是一部微缩的近代史。章开沅曾引用诗句:“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这些他所谦称的“凡人琐事”,正是史学家对现实的参悟纪实,不仅折射了百年来的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也记录了近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中不可抹去的亲历者踪迹。
冯骥才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投身于城市历史遗产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新出版的《非遗学原理》,收录了冯骥才为非遗学“立论”“立言”的理论文章,被誉为“非遗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非遗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持到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再到构建非遗学理论体系,他的努力让濒临消失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对文学大家的文字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时代与文化。《金庸评传》是金庸研究者刘国重参阅数百种资料撰写的金庸传记,该书呈现了金庸丰富而传奇的一生,同时结合生平,对金庸如何创作出十五部杰出的武侠小说做了分析。《金庸评传》讲述的是金庸与文学互相成就的故事,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对文字充满敬畏的小说家金庸。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于2025年4月13日在秘鲁利马逝世,享年89岁。在中国,略萨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1990年秋季号《巴黎评论》刊登了一篇对略萨的访谈,谈到了他的创作历程和阅读趣味。“青未了”书坊版面推荐了这篇文字。略萨表示,“如果某一个作家决心把一切献给这份职业,那就要倾其所有为文学服务,而不是以文学服务于其他。”略萨的逝世让拉美文学爆炸的余晖再次被聚焦。
个人与集体,是作者笔下人物形象和内容的主体。2024年4月,袁凌创作的纪实文学《我的皮村兄妹》出版,书中一篇篇人物特写,共同构成了皮村文学小组成员的一张大合照。作为非虚构作品,作者以朋友的身份近距离接触这些生活在皮村的劳动者,又用温情脉脉的文字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展现给大众。
袁凌对皮村文学之家的成员们进行长达7年的追踪与相处,以体贴又深情的笔触,记录下文学如何照进这些北漂打工者的人生。作者希望可以为这些热爱文学的人留下一份文字:“为这个群体留下一份记录,是一件需要着手的事情。毕竟虽然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报道和拍摄,多数工友的人生故事和梦想仍旧处于聚光灯之外。”
关切细节重构恢弘史脉
当代历史研究从单一、某处的文化地域扩展到全球视角,以众多细节重构恢弘的大历史。
在《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一书中,北京大学宋史学者赵冬梅教授以多年研究积淀为依托,自司马光的家世渊源追溯而起,将其初入仕途至崭露头角,再至成为股肱之臣,乃至走上宰相高位,进而影响宋代历史走向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讲述。通过司马光的仕途浮沉,读者得以窥见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光辉与局限,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历史研究不再是冰冷的编年史,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故事。
史书上轻轻翻过的一页,便是她们波澜壮阔的一生。2024年,作为深耕魏晋南北朝史和北方民族史的历史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罗新主编的新书《彼美淑令: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正是通过墓志揭示前所未知的女性故事,呈现了中古史的新视角和新叙事。这一切,因为许多墓志的出土,才得以窥见。其实,史书上没怎么着墨的她们,也有着虽被时代裹挟却值得说道的故事。书中记录的这些女性或许是政治联姻的棋子,或是家族兴衰的见证者,但她们的喜怒哀乐、才华与困境,在罗新的笔下得以复活。
著名历史学家樊树志在二十年前就提出了“晚明也有大变局”的创见。他的新著《人世事,几完缺——啊,晚明》,以十三篇文章展现了一位耄耋历史学家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六十余年治史阅世的个人思考。王子今教授的《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则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历史文化书籍,书中不仅关注行旅的物理层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饮食,回顾中国古代的行旅生活,除了可以更真切地了解许多生动具体的历史事实之外,又能够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领略其中隽永幽婉的意趣风致。
纵观历史,不是一个单一镜头的拍摄,而是立体全视角的影像。在新书《天下格局:文明转换关口的世界》中,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天下国家”体制。中国传统中“以人为本”与“世界大同”的理念,能够为现代文明冲突提供调和路径。这种将历史研究与现实关切结合的思路,彰显了史学的当代价值。
漫谈中感悟生命的智慧
作为研究唐诗宋词的大家,莫砺锋的《莫砺锋演讲录》以通俗的语言阐释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将专业性、前沿性和普及性融为一体。他认为,杜甫的悲悯、苏轼的豁达、李白的狂放,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治愈精神焦虑的良药。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邵毅平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一书中,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读者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
叶嘉莹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先生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她的生命也一直都与诗有关。在已出版的口述传记《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中,深厚的古典修养塑造了她的精神世界,她的柔韧与坚定,成就了古典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推进与传承。
叶嘉莹在《红蕖留梦》中坦言:“诗词救赎了我。”她始终以诗词为精神支柱,更将这种力量传递给无数读者。她的授课视频在网络上爆火,证明古典诗词并非阳春白雪,而是能与现代人产生深刻共鸣的生命密钥。
有趣有料文字的诱惑
有些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批判现实、启迪未来的工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科普作家孙亚飞的新书《你一生的化学反应》中阐述:呼吸、睁眼、说话、走路、饮食、工作、旅行,甚至包括恋爱、思考、生育、衰老、逝去……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一次次化学反应。书中没有用专业术语解答化学与人体的关系,而是以通俗易懂、有趣有料、搞笑好玩的写作方式,告诉读者化学对一生的影响。
食物是解读不同文明的密码,饮食写作与思考正在不断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新路径。食物触动味蕾,靠的是味道;逗弄唇齿,靠的是口感;抵达心肠,则归功于承载的情感。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因撰写中国美食而被人们认识。2024年她带来了新书《君幸食》。“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来到中国,我回答:是为了吃。我并不是在开玩笑。从饮食中,我们足以了解中国。”新书分享会上,扶霞如是说。在扶霞看来,中餐是技法,也是哲学;是治愈身心的良药,也是文明与荒蛮的分界。
林卫辉的《此生有味》以苏东坡的足迹为线索,串联起70余种地方美食。从黄州的“东坡肉”到儋州的“烤生蚝”,食物不仅是苏东坡的慰藉,更是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写照。通过美食,读者得以触摸一个更鲜活、更温暖的东坡形象。张子艺的《寻味西北》以羊肉、面食等为媒介,展现西北人在严酷环境中的生存韧性。周松芳的《广东食语》颠覆了“食在广州”的固有认知。如今的《广东食语》,所找到的史料广大精微,足以开阔“食在广州”的视野。
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推荐的由391部书籍铺就的文化图景中,不同学者以实地探访为据,借助考古文献守护文化根脉;不同作家以平凡人文学、先锋叙事、非虚构写作记录时代脉搏;不同作者以历史文化、文学作品为桥梁构筑与读者的思想融通。书以载道,这些书籍延续着文化的表达和传承,不是对历史和现代的简单复述描写,而是借助情感和认知焕发出文学的新生力,为读者带来触摸典籍、握手大家的文化传播新范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