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是当前人工养殖鹿种一个非常常见的品种,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它养殖起来非常容易,对吃喝不挑剔,玉米、豆饼、麸皮都是它的口粮。
梅花鹿全身是宝,鹿茸、鹿血深受市场喜爱,鹿皮可以制衣,鹿肉可以食用,一斤最高能卖到80元,是牛肉、羊肉价格的数倍。但是为什么,梅花鹿没有在全国大规模的推广养殖呢?
近年来,我国多地依托梅花鹿养殖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如吉林辉南、辽宁西丰、河南太康等地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吉林长春市的双阳区梅花鹿发展总量已达37万头,更是高居全国第一。然而,梅花鹿养殖这一高附加值产业却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如下几个因素的掣肘。
1、良种繁育的短板
梅花鹿养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种质资源的优质性。但是许多养殖者为短期利益在梅花鹿种群间近亲繁殖,导致种源退化,鹿茸品质下降。
一些梅花鹿养殖大县曾试图通过建设种质资源基因库、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来破局,但良种繁育场的缺失和标准化养殖比例低仍是硬伤。反观国外,新西兰等国家通过严格的种源管理和规模化繁育体系,实现了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若缺乏统一的良种保护机制,难以支撑大规模推广的种源需求。
2、虽然被驯化仍具有攻击性
国人驯养梅花鹿的历史已有上千年的时间,但是与完全驯化的牛、羊不同,梅花鹿对陌生环境保持高度警惕,甚至会对养殖人员发起攻击。毕竟动物习性不可控,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遭受无妄之灾。这种野性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还导致圈舍建设成本高昂。
梅花鹿平常喜欢蹦跳打闹,同族之间都会打的很严重。加上它天性敏感,一旦看陌生人,会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如果是生人去喂食,鹿甚至会选择不吃。
3、养殖场地不适宜普通农户
不同于猪羊或鸡鸭的集约化养殖或个体散养,梅花鹿养殖对生态环境有特定要求。理想情况下需植被丰茂的丘陵或林地,且需避免过度放牧导致的生态破坏。
即便是圈养,也需要一定的养殖空间,占地面积要上万平米左右。为了防止梅花鹿逃逸,还要搭建围栏或围墙,并配备相应设施,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初期投资。对于普通个体养殖户来说,是一项不小的负担,并不怎么划算。
4、繁殖能力不如猪羊
梅花鹿的繁殖和牛差不多均属于反刍动物。但是它的繁殖效率远低于猪羊,母鹿的性成熟年龄在2.5岁以上,但以4~5岁为宜。一年通常只产1胎,很少有生两只小鹿的情况,且妊娠期长达240天,幼崽成活率受气候与护理水平影响显著。
这还是理想状态下,万一小鹿没成长起来夭折了,这笔买卖就打水漂了。这种低繁殖率与高投入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养殖回报周期长达3-4年。
5、鹿肉被接受程度有限
鹿肉虽被《本草纲目》记载为滋补佳品,价格不低,一斤最高能卖到80元。但其肉质纤维粗糙、腥味较重,消费者接受度有限。有吃过鹿肉的食客表示,鹿肉很腥,不是牛肉羊肉的腥,是草腥味,整个肉就跟用青草榨汁然后腌透一样。用什么调料都盖不住。吃过一次就再也不想吃了。
这种“高价格、低需求”的矛盾,使得养殖户缺乏扩大生产的信心,难以支撑规模化养殖。使得养殖户更倾向于将驯鹿作为茸用动物而非肉用动物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