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看《人民日报》客户端,提到北京亦庄举办了全球首个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北京的天工机器人在主场捍卫了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尊严,赢得冠军。虽然“马拉松”本身是西方伪造出来的概念,但我们使用这个概念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值得鼓励,值得其他行业借鉴。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媒体曝光频率很高的宇树机器人,也参加了这次半程马拉松,开赛前挥手动作很酷,但刚起步就撂挑子躺平,必须工作人员做好情绪疏导才愿意爬起干正事。当然了,宇树机器人不是为跑马拉松设计的,现场翻车可以理解。至少20多个人形机器人队伍参加了当天的马拉松,目前的电池技术和关节散热等问题,是无法支撑人形机器人持续运行20多公里的,所以这些参赛队都是中途换电或者换机器人,考验的是后勤团队的配合能力。。。所以,暂时不用担心人形机器人代替人类干活,照顾机器人,应该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业,打算转行的小伙伴们可以多关注。


对于长安、东风、一汽、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上汽、广汽、北汽这些专注辅助驾驶技术应用推广的车企而言,与其在媒体上炫车辆的辅助驾驶技术,搞参数对比,搞特定条件车辆实测对比,不如也同台竞技,让消费者围观,让人类驾驶者离开车辆,让各车企的明星车辆,以无人驾驶状态参与极限路况的比赛,看看谁能赢得胜利。在电驱动的情况下,在全球政府都对道路限速的情况,继续比拼车辆速度,即误导消费,又不符合安全驾驶的主流价值观,不应鼓励媒体传播这类信息。


目前看,车企是工业机器人的关键客户。越来越多车企也意识到,人形机器人有可能在未来几年进入商用,甚至进入家庭。从大规模制造角度看,汽车公司制造机器人不仅有成本效率质量优势,而且也有分销和售后服务优势。现有机器人公司专注于产品研发更合适。包括低空经济领域的载人飞行汽车也是如此,现有飞行汽车科技公司专注产品研发,由整车企业开展大规模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分工明确,这样才有利于产业发展。某种程度,机器人公司、飞行汽车公司,应该在核心技术能力上下功夫,把自己定位于华为在汽车行业的角色。。。当然了,华为也不会对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无动于衷。‍‍‍‍‍‍‍‍‍‍‍‍

科技产业的进步,需要第三方创造平台,科技公司通过积极参与平台活动,开展应用科普,让公众直观了解科技进展和局限,这有利于产业发展。100年前以跑得快为目标的汽车产业,是有这样的风气的。过了100年,本应专注于安全、低碳、数字生态化的汽车产业,仍然沉迷于速度,在安全、低碳和数字生态方面只擅长自说自话,反而不敢公开炫技。

眼下,人形机器人行业打了样。既然大家都对辅助驾驶的夸张宣传嫉恶如仇,为什么不能围绕车辆安全、低碳、数字生态化搞马拉松呢?前几年,车企的领导们热衷跑马拉松,让自己的车辆能力全开,自己当个陪跑,不是比谁跑得更快,而是更慢,更安全,更节能,更容易融入交通生态。让消费者围观,看看谁家的车辆先翻车,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汽车产业科技步。。。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翻车名场面点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