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不可一世的日军中将酒井直次,被中国一个代理营长黄世伟用地雷炸死。他是日本明治维新建立新式陆军以来,第一个死在战场上的陆军师团长。

酒井直次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参加了侵华战争。酒井直次曾多次率部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极力推行“三光”政策。



1942年5月15日,浙赣会战开始。晋升为陆军中将的酒井率部队从萧山出发,向衢州方向进攻,以“摧毁中国东南地区供美军使用的航空基地”。5月27日晨,酒井率部向兰溪进军。

为阻碍日军进犯,国民党军第21军第146师派遣独立工兵第8营代理营长、被誉为“爆破行家”的黄士伟率工兵火速赶往兰溪上的木桥,准备将其炸毁,以阻止敌人前进。



黄士伟, 1921年出生于重庆荣昌,是家里的独子。他16岁参军,先是考入川军第21军战地服务队,又在江西清江陆军工兵学校教导营学习了爆破、架桥、挖坑道等课程。

1938年,黄士伟参加梅梗战斗,被日军围困3天3夜,在负伤的情况下还背着受伤的战友突围了出来。后来他又到永州军官训练班学习,毕业之后,进入146师436旅438团担任上尉参谋,后又担任工兵连连长、独立工兵营第8营少校副营长、代理营长。



完成任务后,黄士伟在步兵的掩护下,带领工兵营在深夜泅水突进到兰溪东岸,打算在这里突击埋设地雷。但这一带小路很多,日军会从哪条道路经过呢?

经过认真考察,黄士伟把埋雷地点选在了兰溪北侧1.5里处的一个三岔路口。因为不管日军走哪条道,势必都要走这个路口。

黄士伟回忆说:“在埋雷的当时,我发现有三条岔路,一条通往蒋庄,一条通往兰溪县城,另一条是辎重军车运送物资的通道,且一侧有一高地。猜测不出敌人会走哪一条路,我当时犹豫不决。最后一想,指挥官肯定会先登高判断地形。于是决定不在三条路上布雷,只是在岔路口通往高地的位置上密密麻麻地埋了60多颗地雷。”



酒井直次在去兰溪的路上非常小心,先命令日本工兵清除途中的地雷。但兰溪一带一直下雨,给日军排雷工作带来不便。经过排查,日军工兵认为前方路上没有地雷,酒井便命令部队前进。

到了黄士伟埋地雷的三岔路口时,前面的部队不知道该走哪条道,就来后面请示。因为一路上都没有地雷被引爆,酒井直次也放松了警惕,听到前面部队请示走哪条道时,就骑马来到了部队的前面观察地形。

突然一声巨响,地雷被酒井的坐骑踩上。酒井因为在马上,没有当时被炸死,但左脚被炸烂,左腿皮肉绽裂,血流不止。正当日军手忙脚乱地抢救时,又接二连三地踩上了地雷。酒井被抬到附近房屋进行急救,因伤势严重,不久就死了。



酒井直次是日本明治维新建立新式陆军以来,第一个死在战场上的陆军师团长。第二天,日军南京师团留守石川少将紧急赶到兰溪,迅速焚化了酒井直次的尸体,只保留了部分头发、指甲和骨灰。日军司令部害怕此事传出去,会动摇军心,于是严密封锁消息。

直到4个月之后,日军在杭州举办了“兰溪战役阵亡将士追悼会”,才在祭台上摆出了酒井直次的照片。当时,有国民党情报人员混入了会场,拍摄了一些照片。

之后,国民党高层才知道,酒井直次已经死在了战场上。不过,国民党情报人员没有探知酒井直次的具体死因,汇报资料自然没有提到为有功者请领军功。



黄士伟一直都不知道,是他布置的地雷,炸死了日军将领酒井直次。直到1984年,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派遣军》上卷中,才公布了酒井在兰溪北测被炸毙的事实。

南京军事学院教授吴鹤云先生读了这些史料后,写文章详细介绍了浙赣战役中参战部队的情况,其中特别提到了146师独立工兵第8营在兰溪城外埋地雷的事情。后来,四川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的《川军抗战亲历记》一书,收录了吴鹤云先生的文章。

直到1985年秋,黄士伟无意中看到《川军抗战亲历记》,才得知当年在兰溪城外,自己指挥士兵埋下的地雷,炸死了日军中将酒井直次。

此时,黄士伟已经64岁,退休在家,距离他埋下地雷的那一刻,已经过去了整整43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